从概念到商用,区块链要走多久?

  • 来源 网络
  • 作者
  • 日期 2018-03-27 11:36
     近一年,各行各业对区块链的关注,随着这项技术传说中的吸金指数,呈火箭速度上升。
 
     第一次有媒体把区块链的价值说明白的,可能就是2015年10月《经济学人》刊发的题为The Trust Machine的封面文章,文内提到:
 
     区块链能让原本没有信任基础的多方,在不用通过权威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能够互相合作。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产生信用的“机器”。
(《经济学人》,2015年10月31日)
     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抽象基础架构,架构中每个业务方(即链上的节点)之间不需要交互,它们都和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打交道”。 业务方每完成一个业务操作就会把这个业务事件附加到链上,而区块链技术则确保链上参与方的写入一致性及不可修改性。这样交易流程透明化,信息交流去中心化 、各方间的信任问题也客观上得到了解决。
 
     两年后的今天,目前无论是币圈还是链圈的共识是,区块链的发展还在早期阶段。笔者了解到的目前多家企业落地的应用以“记录信息类”为典型—主要是凭借区块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征,为其所记录的信息增信。受到这样强增信的信息往往更“好用”。
 
     目前区块链在金融界的常用应用类别是信息记录,其中,我们是把这项技术用作债权生命周期管理,即从用户申请、签约,到金融机构放款,到用户发生还款,所有资产结构的变更和资产归属的变更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追溯到。
 
     比如,用户签约时,我们会把签约这个事件让系统里的所有节点都接收到,并且让大家都达成共识,写到各自的“账本”上。将来当这个资产再推到金融机构的时候,对方就知道这个资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借款人、借款金额等信息都在资产产生的时点就已经被确定好。同样,在还款时,也会告诉所有参与方包括本金、利息和费用在内的所有信息。
 
     这些信息不需要专门的通信方式传递给各参与方,只需要记录在区块链节点上,且在记录时被各参与方的节点检查为符合智能合约并达成共识。各方基于区块链节点上的数据就可以获得这笔借款的还款计划变更信息。
 
     涉及上下游多级供应商,资金流动复杂,财产凭证容易产生疑问的供应链场景,是区块链发挥用武之地的一个天然场景。而在银行系统方面,2017年微众银行开始用区块链处理其与其他银行间的资金清算,微众银行“微粒贷”产品的80%资金来自其他银行,引入区块链系统后,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交易过程伴随清算过程,可以完成实时清算,这里用到的也是信息记录。
 
     然而,技术本身的特征从来不是它是否能在商业世界有大放光彩的唯一条件。一项技术能否成规模被应用于商业场景,最终还是要看它多大程度上能经济地解决商业问题。
 
     在众星捧月之下,似乎金融、医疗等各领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得到解决,但是实际上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困难很大,有经济效益的落地项目更是寥寥。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也曾公开表示,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经济意义。中国的区块链应用必须找到能够为客户切实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才会成功。
 
     我们目前更多的是希望区块链能够比较务实地解决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减少双方在达成共识上面的一些偏差,而笔者在具体的业务中也亲身体会到,区块链技术确实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向合作机构解释资金的流动和债权状态变更。
 
     另一方面,即便这一技术能很大程度地解决信用问题,但如果它超贵,“使用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高于“不使用它”情况下的经济成本(损失),那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便很难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作为其日常业务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当前的区块链比作是20多年前的互联网。或许,区块链技术若干年以后也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但值得警醒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也经历过泡沫期,2000年当市场慢慢发现当时的网络公司的市值虚高的时候,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不少股东最终只落得纸面富贵。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诚然,在新技术起步阶段,从一些实验性的项目做起,客观上来说确实有利于行业占位和公司估值,但市场终将只会奖励能持续赚钱的公司和项目。
 
     笔者时而会想,在区块链从业者阶段性取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如果能想清楚技术的本质及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那也会是整个行业的福气吧。
 
     本文原载于2018年3月19日《彭博商业周刊》开卷语,略有编辑。(文/仲惟晓)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从概念到商用,区块链要走多久?

网络2018-03-27 11:36

     近一年,各行各业对区块链的关注,随着这项技术传说中的吸金指数,呈火箭速度上升。
 
     第一次有媒体把区块链的价值说明白的,可能就是2015年10月《经济学人》刊发的题为The Trust Machine的封面文章,文内提到:
 
     区块链能让原本没有信任基础的多方,在不用通过权威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能够互相合作。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产生信用的“机器”。
(《经济学人》,2015年10月31日)
     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抽象基础架构,架构中每个业务方(即链上的节点)之间不需要交互,它们都和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打交道”。 业务方每完成一个业务操作就会把这个业务事件附加到链上,而区块链技术则确保链上参与方的写入一致性及不可修改性。这样交易流程透明化,信息交流去中心化 、各方间的信任问题也客观上得到了解决。
 
     两年后的今天,目前无论是币圈还是链圈的共识是,区块链的发展还在早期阶段。笔者了解到的目前多家企业落地的应用以“记录信息类”为典型—主要是凭借区块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征,为其所记录的信息增信。受到这样强增信的信息往往更“好用”。
 
     目前区块链在金融界的常用应用类别是信息记录,其中,我们是把这项技术用作债权生命周期管理,即从用户申请、签约,到金融机构放款,到用户发生还款,所有资产结构的变更和资产归属的变更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追溯到。
 
     比如,用户签约时,我们会把签约这个事件让系统里的所有节点都接收到,并且让大家都达成共识,写到各自的“账本”上。将来当这个资产再推到金融机构的时候,对方就知道这个资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借款人、借款金额等信息都在资产产生的时点就已经被确定好。同样,在还款时,也会告诉所有参与方包括本金、利息和费用在内的所有信息。
 
     这些信息不需要专门的通信方式传递给各参与方,只需要记录在区块链节点上,且在记录时被各参与方的节点检查为符合智能合约并达成共识。各方基于区块链节点上的数据就可以获得这笔借款的还款计划变更信息。
 
     涉及上下游多级供应商,资金流动复杂,财产凭证容易产生疑问的供应链场景,是区块链发挥用武之地的一个天然场景。而在银行系统方面,2017年微众银行开始用区块链处理其与其他银行间的资金清算,微众银行“微粒贷”产品的80%资金来自其他银行,引入区块链系统后,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交易过程伴随清算过程,可以完成实时清算,这里用到的也是信息记录。
 
     然而,技术本身的特征从来不是它是否能在商业世界有大放光彩的唯一条件。一项技术能否成规模被应用于商业场景,最终还是要看它多大程度上能经济地解决商业问题。
 
     在众星捧月之下,似乎金融、医疗等各领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得到解决,但是实际上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困难很大,有经济效益的落地项目更是寥寥。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也曾公开表示,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经济意义。中国的区块链应用必须找到能够为客户切实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才会成功。
 
     我们目前更多的是希望区块链能够比较务实地解决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减少双方在达成共识上面的一些偏差,而笔者在具体的业务中也亲身体会到,区块链技术确实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向合作机构解释资金的流动和债权状态变更。
 
     另一方面,即便这一技术能很大程度地解决信用问题,但如果它超贵,“使用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高于“不使用它”情况下的经济成本(损失),那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便很难大规模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作为其日常业务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当前的区块链比作是20多年前的互联网。或许,区块链技术若干年以后也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但值得警醒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也经历过泡沫期,2000年当市场慢慢发现当时的网络公司的市值虚高的时候,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不少股东最终只落得纸面富贵。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诚然,在新技术起步阶段,从一些实验性的项目做起,客观上来说确实有利于行业占位和公司估值,但市场终将只会奖励能持续赚钱的公司和项目。
 
     笔者时而会想,在区块链从业者阶段性取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如果能想清楚技术的本质及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那也会是整个行业的福气吧。
 
     本文原载于2018年3月19日《彭博商业周刊》开卷语,略有编辑。(文/仲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