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正咨询”匠心发布《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2)》

  • 来源
  • 作者
  • 日期 2022-05-28 16:42

2022年5月28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线上发布《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2)》(又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及公众公司股权激励状况综合研究报告”),俗称“白皮书”。

报告以2022年4月30日以前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剔除单独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公司,以及2022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研究样本为4680家。揭晓了2021年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并对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另外,报告围绕公司治理、中长期激励、国企改革等内容,结合市场动态提供原创的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分享“荣正咨询”专业经验和理念,帮助大家了解政策和实践的前沿信息,为自身公司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供实战参考。例如,今年白皮书分享了《公司法(修订草案)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了北交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2021年股权激励“税”事盘点、半导体企业和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股权激励,并详细介绍了 “英科医疗”、“汇川技术”、“老板电器”、“宁德时代”、“华鲁恒升”以及“万通液压”的激励实践。

二十三年匠心研究 二十三年持之以恒

“荣正咨询”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国际规范投资银行的理念与结构组建的股份化、知识型、并向合伙人制发展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二十四年来,公司秉承“专一、专注、专业”的理念,立足资本市场,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投资银行精品店。

成立之初,“荣正咨询”主要致力于公司MBO(Management Buy Out)项目咨询。伴随着股权激励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激励模式的不断摸索、创新、到日渐成熟,“荣正咨询”见证了股权激励在我国由陌生到逐渐成为常态的过程。

今年是“荣正咨询”连续第二十三年发布这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荣正咨询”始终坚持专注、聚焦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并以此辐射至上市公司的治理及中国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化进程。历经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检验,本研究报告已经成为业内的权威报告,也成为了监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参考和依据。

股权激励常态化 成为上市公司的“必备利器”

自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创业板开板、IPO停摆与重启、“股灾”等重大事件,2016年8月13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从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至今,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逐步从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成为当前被广大投资者所熟知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金手铐”。

2021年股权激励市场呈现出“总量超预期、多期常态化”两大显著特点。2021年全年A股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总公告数为961个,较2020年增长70.09%——其中首期公告数量为499个,较2020年增长68.01%;多期公告数量为462个,较2020年增加72.39%。2021年全年,全国共公告了961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月公告80个股权激励计划。2021年初疫情的持续影响和由此造成的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并未影响A股市场股权激励的热度,2021年A股股权激励公告数量大幅增加,远超预期。显示了中国在快速高效地控制疫情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的复苏,并带动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凝心聚力的发展诉求。

股权激励多期公告常态化。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占比大幅提高是今年股权激励市场中的又一大亮点——从2018年的38.39%提高到2021年的47.22%,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激励已然进入了“常态化”时代,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水平增长幅度放缓

从“历年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平均值增长率趋势图”可知,相较于2020年度增幅的6.20%,2021年的增幅略微放缓,下降至5.84%。对比2021年全国GDP增长幅度(2021年GDP较之2020年增长8.1%),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水平整体增长水平呈现回暖态势,但增长幅度放缓。2021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仍坚持“以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聚焦稳增长、高质量;仍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当下国民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必须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与素质,追求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水平。因此,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增长水平较2020年呈现回暖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态势相符。

其次,2021年,超过7成A股公司市值较去年有增长。在4132家(不含沪、深交易所2021年新上市的483家及北交所上市的81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3011家公司的市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市值增长的A股上市公司中,925家公司市值增幅超过50%。因此,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市值均值较上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放缓。

再次,从行业角度来看,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依然位列第一,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紧随其后。在分行业比较研究方面,金融业各岗位薪酬平均值依然稳坐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为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2021年对房地产业是跌宕起伏的一年。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回暖,整体房地产业保持高位运行,一线城市市场持续高热,成交显著放量;2021年下半年,在房地产业转向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整体市场持续转冷,房地产融资端几乎面临全口径收缩的局面。在这样“前高后低”的市场情况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依旧保持高速增长。本次新冠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及各大行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作为抗疫主力,承担主要的抗疫任务,抗疫相关领域的需求持续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11937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达到4168万份/天。

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受国企限薪令的影响,地方国企高管薪酬已和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基本持平,其中,除地方国企的总经理平均年薪略低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董秘、财务总监的平均年薪均略高于民营上市公司。对比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平均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平均值低于民营上市公司。

从上市板块角度来看,科创板、主板与创业板的高管各类岗位薪酬平均值呈现了由高到低的排序。2021年是科创板飞速发展的一年,截止2021年12月31日,377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较上一年新增162家企业,成功实现了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作为以科技创新型企业居多的科创板,吸引了大量高薪高科技人才,人力资源资本化程度更高。

除科创板外,各级高管薪酬均值比较下,主板均高于创业板,侧面反映了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大小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公司规模减小,高管薪酬也相应递减。

从持股市值上看,科创板、创业板董事长以及各高层持股市值均远高于主板。这是因为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中新兴行业、创新型企业较多,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高于传统行业,而持有股票是人力资本重要性的真正体现。

综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市值的变化反映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价值发展趋势,2021年全年共808家上市公司共计公告826个股权激励计划,市场已充分验证“以股份形式体现的薪酬正逐步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全面薪酬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2021年A股股权激励公告总量远超预期

从2021年A股市场整体公告数量来看,2021年度市场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数量较2020年大幅增长。2021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共公告了826个股权激励计划,同比增长82.74%,平均每月推出68.83个股权激励计划。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国内经济的复苏,股权激励市场的公告情况较之去年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从2006年至今,股权激励广度由2006年的2.81%提高至48.03%,股权激励深度提高至1.61。

从A股各板块角度来看,创业板超越主板成为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最多的板块,达到244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9.54%;沪主板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为235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8.45%;科创板2021年公告了149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总公告数量的18.04%;深主板股权激励公告数量为198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3.97%。各板块上市公司都将股权激励作为人力资本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激励与稳定公司核心团队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股权激励将为各板块,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具有高成长性需求的公司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开放城市、华东及华南地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要远大于西南和东北部地区。广东省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172个计划,占比20.82%;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紧随其后,各公告107、104、89、81个计划,分别占比12.95%、12.59%、10.77%、9.81%。

从2021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的行业依然是制造业,达584个计划,占比70.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次于制造业,公告120个计划,占比14.53%;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告23个计划,占比2.78%。

在2021年度A股市场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工具选择上,由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适用的板块的限制,上市公司依然普遍倾向于采用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在公告的826个股权激励计划中,有312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7.77%;286个计划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4.62%;140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工具,占比16.95%;47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与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5.69%;35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4.24%。

股权激励助力国企“混改”不断深入

2021年是国企混改深化发展又一年,而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国企)股权激励公告量再创新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明显提速,国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正驶入快车道。截至2021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公告了446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实现了年均47.26%的增长率。显示了伴随着《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等中长期激励指导政策的推出与完善,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股权激励开始稳步扎根于国企治理体系。

股权激励日益“常态化”,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必备利器”,对国企来说也不例外。相信随着国企“混改”的不断深入,相关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企推出激励计划,企业将与员工打造利益共同体。

2021年国企公告股权激励的数量共计98例,其中,国资央企、非国资央企和地方国企分别为47例、3例和48例,分别占2021年公告总量的48%、3%和49%。

2021年共有24个省的国有企业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公告数量最多的区域是江苏。上海、北京及广东国企合计公告28例股权激励计划,占比28.57%。此外,江苏、浙江和四川三省国企公告数创省内新高,分别为13例、7例和7例,公告数在5例及以上的省份达到8个,占比达33%,可见国企股权激励的覆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行业分布方面,2021年,国企公告股权激励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为57例,占比约为60%。制造业之所以成为公告股权激励热情最为高涨的行业,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更是因为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的关键,所以股权激励需求更是日益攀升。

从激励工具选择上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激励工具选择上,限制性股票依然是主流的激励工具。

2021年广义股权激励广度与深度持续增加

结合市场实践,“荣正咨询”将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区分为“狭义股权激励”与“广义股权激励”。“狭义股权激励”是指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激励工具进行的股权激励模式。“广义股权激励”则包含了“狭义股权激励”以及根据《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的但具备激励属性的“员工持股计划”(以下简称“激励型员工持股)。激励型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1)资金来源方面:公司专门设立奖励基金,员工无需出资或部分出资,然后通过该部分资金购入公司股票,进行中长期绑定,形成管理层、公司与股东的利益共同体。(2)授予价格:员工以低于回购均价或市场价格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生效日公允价值即与受让价格产生差额收益,员工无需出资或折价出资,与公司形成中长期绑定。

从2006年至今,广义股权激励广度与深度持续增加,广度由2006年的2.85%提高至50.38%,广义股权激励深度提高至1.67。2021年广义股权激励市场广度比狭义股权激励市场广度高1.43%;2021年狭义股权激励市场深度为1.60,较广义股权激励市场深度低0.07。

广义股权激励在2021年数量再创新高,表现出“总量超预期、多期常态化”两大显著特点。2021年全年A股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总公告数为961个,较2020年增长70.09%——其中首期公告数量为499个,较2020年增长68.01%;多期公告数量为462个,较2020年增加72.39%。2021年全年,全国共公告了961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月公告80个股权激励计划。2021年股权激励公告数量较2020年、2019年再创新高, 虽然2021年全球疫情有所反复,但国内已步入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逐步回归至趋势增长水平,伴随注册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热度高涨,广义股权激励市场的发展较之去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增长。

从A股各板块角度来看,创业板超越主板成为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最多的板块,达到244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9.54%;沪主板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为235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8.45%;科创板2021年公告了149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总公告数量的18.04%;深主板股权激励公告数量为198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3.97%。

创业板定位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成长性的企业,创业板的企业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捆绑,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科创板作为A股市场的新板块,更多面向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创板主要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这类科技创新企业即使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只要其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都可以在科创板进行融资和发展。科创类企业因高度依赖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在上市的短时间内选择进行股权激励的企业达到了科创板总企业数的48.54%。

从上市公司不同所有制的角度来看,广东省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190个计划,占比19.77%;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紧随其后,各公告133、117、103、94个计划,分别占比13.84%、12.17%、10.72%、9.78%;其次是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公告48、36个计划,分别占比为3.75%、3.33%;福建省和湖南省,各公告32个计划,占比为3.33%;安徽、河南、湖北、江西、重庆、天津分别公告28个、20个、19个、12个、11个、10个计划,分别占比2.91%、2.08%、1.98%、1.25%、1.14%、1.04%,其他地区公告数均小于10个。

从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定人的角度来看,2021年度激励对象人数占上市公司总人数的比重平均在8.18%,其25分位值在0.80%左右、50分位值在4.07%左右、75分位值在10.07%左右,相比于近十年的历史平均数据都有所降低,这也说明2021年度的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在企业员工覆盖率方面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随着股权激励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在推出首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之后,更多的公司逐步推行多期激励计划。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市场共有901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二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31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三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13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四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5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五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1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六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七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八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九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十期股权激励计划,1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十一期股权激励计划。

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整体情况

2019年7月22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科创板37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8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219期股权激励计划,其中晶丰明源公告了四期股权激励计划,乐鑫科技、光峰科技和芯海科技各公告了三期股权激励计划。

对比A股其他板块,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广度已超过沪市主板过去16年的激励广度,并接近深市主板的股权激励广度。据数据显示,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A股市场实施过一次以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2260家,占比49.11%,共推出3699期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推出1.6次股权激励计划。从具体板块来看,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沪主板674家,在该板块覆盖率为40.73%;科创板183家,覆盖率为48.54%;深主板750家,覆盖率为50.68%;创业板653家,覆盖率为59.91%。以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迅猛态势,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广度或将迅速超过深主板,向创业板的股权激励广度看齐。

从披露时点来看,据统计显示,18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披露的219个股权激励公告中,有141个股权激励方案是在公司上市后的一年内披露的,其中最短的时间是上市后23天即公告了股权激励方案。科创板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出炉于2019年9月24日,科创板开市仅两个月,乐鑫科技(688018.SH)即公布了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此后,几乎每个月都有科创板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祥生医疗(688358.SH)上市23天便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成为科创板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在上市30天内便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

多数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披露时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范围:上市6个月至上市1年期间内和上市一年后,在科创板已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分别有72个、78个股权激励方案是在这两个时间范围内公告的。另外,有47个股权激励计划是在公司上市1个月至4个月期间内披露的,20个股权激励计划是在公司在上市4个月至6个月期间内公告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后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速度,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企业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重视。

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已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科创板公司中,行业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大多集中于半导体等高新技术行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科创板战略新兴行业中,半导体行业对于技术人才与国际化先进人才等核心人才的依赖度远高于其他行业;此外,半导体企业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股权激励普及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股权激励已成必需品。

从激励工具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183家上市公司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175家的207个方案均使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公告数量占比高达94.52%,另外有6家公司合计6个股权激励方案是采用“第一类+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这足以说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在科创板科技创新企业的广泛适用性。

科创板的限制性股票分为两类。第一类即与主板限制性股票类似,在实际操作中,这类限制性股票在授予后就需要先完成变更登记,股票所有权随之发生转移。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最大的变化是在授予时可以不进行登记,而是在满足了一定条件后,再登记给激励对象。

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这一激励工具赋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上市初期的科创企业非法定高管激励对象无疑是最好的激励工具。因为科创板上市公司有很多人员是从硅谷等境外回来,更习惯境外股权激励的操作模式,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则较好地契合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激励诉求。

从激励总量来看,在科创板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计划中,89个股权激励计划的股本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2%区间内,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40.64%;69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及以下,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31.51%;24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2%~3%区间,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10.96%;24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3%~4%区间,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9.13%;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大于4%的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有17个,其中芯海科技、极米科技、有方科技和正帆科技4家公司的4个方案股本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6.10%、6.40%、6.99%和7.80%。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创板公告的219个激励方案的激励总量占总股本比重的平均值为1.80%,低于A股全市场股权激励占总股本比重的平均值2.50%。这说明实施股权激励时,由于科创板企业所在行业人才更替的频率相对较快、对于关键性岗位的要求也更高,小步快跑的激励模式更为适合,多次少量的授予也有利于控制股份支付对业绩的影响。

从激励对象来看,以激励对象人数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范围来看,7家公司激励对象人数达到公司总人数的90%以上,几乎覆盖全员,分别为澜起科技、中微公司、晶丰明源、思瑞浦、君实生物、N金迪克、艾为电子。其中,澜起科技激励范围相对最高,占同期公司员工总数的96.84%;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10%~30%区间的公司最多,数量达到102家;其次,67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下;29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30%~50%区间;12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50%~70%区间;2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70%~90%区间。

由此可见,不管是常规类股权激励还是创新型股权激励,科创板企业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更具特色化的方案,除了上述的一些维度,亦可对激励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进行不同的时间安排或业绩考核等设计。随着科创板股权激励相关规定的进一步放开,科创板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可以进行更多特色化的方案设计,科创板股权激励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定价角度来看,打破价格限制,也是科创板股权激励制度重要的创新之一。不同于A股核准制板块授予价格不得低于基准价均价5折的限制,科创板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被授予可自主定价的权利,有了更大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出现高比例折扣的低价股权激励涉嫌利益输送、利益最大化等问题。在已经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有110个股权激励方案采用了自主定价的方式,但定价依据各有不同,定价参考依据主要包括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交易均价、首次公开发行后首个交易日收盘价或直接自主决定的价格。

在股权激励考核指标上,除了传统的业绩考核,部分科创板公司股权激励将创新性纳入考核体系,比如研发项目、项目产业化、专利情况等,以更贴合上市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指标更清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以往一刀切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在科创板股权激励的具体实践中,营业收入(增长率)类的指标是绝大部分公司的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指标的首选指标,超过96%的股权激励计划中都使用了营业收入类指标作为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其次是净利润(增长率)类指标,有62%以上的股权激励计划中使用了净利润类指标;部分股权激励计划中使用了毛利(增长率)作为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指标;少部分公司创新性地加入了研发类指标,如心脉医疗将“新增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自研产品数量”纳入考核,乐鑫科技等企业将研发项目产业化指标纳入考核。

北交所正式开市,股权激励业务开展制度优势明显

2021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北交所开市,标志着在资金募集、并购重组和交易估值等基础功能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沃土。

从对“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态度上,在科创板/创业板市场上大放异彩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并未出现在北交所的股权激励制度中。虽未像科创板/创业板提到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概念,但北交所“期权授予价低于市价”这一点可以说是突破了传统上市公司规范限制性股票和期权的定价规则,实际上实现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全部功能。宽松的定价机制不仅让北交所上市公司激励计划的激励性有更大调整空间,也符合北交所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员工出资能力不足的特征。

从定价方面,新三板相关规定中提到定价应参考“有效市场价格”,但是对于很多新三板企业,界定“有效市场价格”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北交所明确了市场参考价的依据为“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1个交易日、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或1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孰高者”,可以说将新三板模糊的定价制度进行了明确。

从激励对象选择上,相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不得成为激励对象,北交所在激励对象的选择上有所放宽。在充分说明必要性、合理性,经过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的程序性认定的前提下,允许对于股东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身份重合的群体进行激励,且沿袭了新三板核心员工的认定的相关政策,这也符合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较多的特点,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激励需求。

从激励总量上,北交所实施股权激励的规模上限与新三板相同,为累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高于科创板、创业板的20%,远高于沪深主板的10%。在激励个量上,北交所明确了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单个激励对象通过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可以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可以看出北交所股权激励实行更加灵活,这些变动基于北交所上市企业整体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可进一步促进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全面注册制及股权激励常态化助力共同富裕

全面注册制没有在2021年到来,但是一定会到来。北交所作为“天生的注册制市场”,其设立是中国多层次市场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全面注册制下,优秀企业的加速证券化,将更快、更多地创造虚拟经济财富,企业得以发展,就业岗位得以增多,缴纳了税收,提升了股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益,这就是注册制助力共同富裕实实在在的表现。

2021年沪深A股总IPO达到了历史新高的483家。如果算上横空出世的北交所2021年通过平移和新发诞生了81家上市公司。上述沪深北三个交易所,2021年实现了564家公司的证券化,创造了5.5万亿市值财富(据2021年12月31日收盘市值),让创业者得到激励和肯定,让上市前的多轮风险投资人得到补偿和回报,让大众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分享硬科技、新经济、专精特新等成长型优秀企业的财富创造过程。而同时,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这些企业的员工才能享受国际规范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即享受资本市场对公司定价增长的资本利得。

在整体经济生活中,2021年最重要的事,应属2021年8月17日提出的“共同富裕”。虽然党和政府的法定文件中暂时没有对这四个字具体表现、具体落实的详细阐述,但是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都在各级政府、各部委的工作中,按照各自理解的“共同富裕”内涵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自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的一系列作为表明,“共同富裕”已成为当前我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程,可期可至。

全面注册制下,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并不新鲜的一种企业内部生产关系——股权激励,以其“共创、共享、共担”的特点,毋庸置疑可谓是企业内部共同富裕的体现。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股权激励方案能够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核心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而上市公司市值提升是社会的共同富裕。房地产的黄金二十年已经结束,直接融资的黄金十年已然开启!把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对于中国公众公司,特别是人力资本密集、人力资本依赖度高的硬科技、新经济、数智化转型企业而言,股权激励是企业在“用人留人”、发展壮大过程中选择的“必备利器”。股权激励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了人力资源、金融、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完善了上市公司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机制。上市前后的股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成为优秀企业的标配,股权激励制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且日益常态化——上市前要做,上市后仍要持续地做!

纵观如今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政经形势及全国多城防疫封控的况遇,实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幸,途中虽有坎坷艰险,然众志成城、岁月鎏金。2021年7月,“荣正咨询”正式宣布从股权激励专卖店转型升级为市值管理服务商,但作为深耕股权激励领域24年的领导品牌与隐形冠军,“荣正”依然会秉承“只因专注,才有价值”的方针,于万变中不变初心,坚守阳光下的市值管理大趋势。愿全面注册制及股权激励常态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推行;愿“荣正”能与各界一道共克时艰,发挥专业力量、彰显正向价值,实现企业及企业家价值,共盼一个更加规范、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市场在未来持续迭新!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荣正咨询”匠心发布《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2)》

2022-05-28 16:42

2022年5月28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线上发布《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2)》(又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及公众公司股权激励状况综合研究报告”),俗称“白皮书”。

报告以2022年4月30日以前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剔除单独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公司,以及2022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研究样本为4680家。揭晓了2021年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并对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另外,报告围绕公司治理、中长期激励、国企改革等内容,结合市场动态提供原创的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分享“荣正咨询”专业经验和理念,帮助大家了解政策和实践的前沿信息,为自身公司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供实战参考。例如,今年白皮书分享了《公司法(修订草案)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了北交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2021年股权激励“税”事盘点、半导体企业和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股权激励,并详细介绍了 “英科医疗”、“汇川技术”、“老板电器”、“宁德时代”、“华鲁恒升”以及“万通液压”的激励实践。

二十三年匠心研究 二十三年持之以恒

“荣正咨询”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国际规范投资银行的理念与结构组建的股份化、知识型、并向合伙人制发展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二十四年来,公司秉承“专一、专注、专业”的理念,立足资本市场,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投资银行精品店。

成立之初,“荣正咨询”主要致力于公司MBO(Management Buy Out)项目咨询。伴随着股权激励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激励模式的不断摸索、创新、到日渐成熟,“荣正咨询”见证了股权激励在我国由陌生到逐渐成为常态的过程。

今年是“荣正咨询”连续第二十三年发布这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荣正咨询”始终坚持专注、聚焦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并以此辐射至上市公司的治理及中国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化进程。历经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检验,本研究报告已经成为业内的权威报告,也成为了监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参考和依据。

股权激励常态化 成为上市公司的“必备利器”

自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创业板开板、IPO停摆与重启、“股灾”等重大事件,2016年8月13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从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至今,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逐步从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成为当前被广大投资者所熟知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金手铐”。

2021年股权激励市场呈现出“总量超预期、多期常态化”两大显著特点。2021年全年A股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总公告数为961个,较2020年增长70.09%——其中首期公告数量为499个,较2020年增长68.01%;多期公告数量为462个,较2020年增加72.39%。2021年全年,全国共公告了961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月公告80个股权激励计划。2021年初疫情的持续影响和由此造成的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并未影响A股市场股权激励的热度,2021年A股股权激励公告数量大幅增加,远超预期。显示了中国在快速高效地控制疫情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的复苏,并带动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凝心聚力的发展诉求。

股权激励多期公告常态化。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占比大幅提高是今年股权激励市场中的又一大亮点——从2018年的38.39%提高到2021年的47.22%,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激励已然进入了“常态化”时代,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水平增长幅度放缓

从“历年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平均值增长率趋势图”可知,相较于2020年度增幅的6.20%,2021年的增幅略微放缓,下降至5.84%。对比2021年全国GDP增长幅度(2021年GDP较之2020年增长8.1%),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水平整体增长水平呈现回暖态势,但增长幅度放缓。2021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仍坚持“以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聚焦稳增长、高质量;仍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当下国民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必须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与素质,追求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水平。因此,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增长水平较2020年呈现回暖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态势相符。

其次,2021年,超过7成A股公司市值较去年有增长。在4132家(不含沪、深交易所2021年新上市的483家及北交所上市的81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3011家公司的市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市值增长的A股上市公司中,925家公司市值增幅超过50%。因此,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市值均值较上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放缓。

再次,从行业角度来看,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依然位列第一,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紧随其后。在分行业比较研究方面,金融业各岗位薪酬平均值依然稳坐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为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2021年对房地产业是跌宕起伏的一年。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回暖,整体房地产业保持高位运行,一线城市市场持续高热,成交显著放量;2021年下半年,在房地产业转向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整体市场持续转冷,房地产融资端几乎面临全口径收缩的局面。在这样“前高后低”的市场情况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依旧保持高速增长。本次新冠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及各大行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作为抗疫主力,承担主要的抗疫任务,抗疫相关领域的需求持续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11937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达到4168万份/天。

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受国企限薪令的影响,地方国企高管薪酬已和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基本持平,其中,除地方国企的总经理平均年薪略低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董秘、财务总监的平均年薪均略高于民营上市公司。对比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平均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平均值低于民营上市公司。

从上市板块角度来看,科创板、主板与创业板的高管各类岗位薪酬平均值呈现了由高到低的排序。2021年是科创板飞速发展的一年,截止2021年12月31日,377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较上一年新增162家企业,成功实现了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作为以科技创新型企业居多的科创板,吸引了大量高薪高科技人才,人力资源资本化程度更高。

除科创板外,各级高管薪酬均值比较下,主板均高于创业板,侧面反映了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大小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公司规模减小,高管薪酬也相应递减。

从持股市值上看,科创板、创业板董事长以及各高层持股市值均远高于主板。这是因为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中新兴行业、创新型企业较多,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高于传统行业,而持有股票是人力资本重要性的真正体现。

综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市值的变化反映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价值发展趋势,2021年全年共808家上市公司共计公告826个股权激励计划,市场已充分验证“以股份形式体现的薪酬正逐步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全面薪酬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2021年A股股权激励公告总量远超预期

从2021年A股市场整体公告数量来看,2021年度市场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数量较2020年大幅增长。2021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共公告了826个股权激励计划,同比增长82.74%,平均每月推出68.83个股权激励计划。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国内经济的复苏,股权激励市场的公告情况较之去年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从2006年至今,股权激励广度由2006年的2.81%提高至48.03%,股权激励深度提高至1.61。

从A股各板块角度来看,创业板超越主板成为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最多的板块,达到244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9.54%;沪主板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为235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8.45%;科创板2021年公告了149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总公告数量的18.04%;深主板股权激励公告数量为198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3.97%。各板块上市公司都将股权激励作为人力资本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激励与稳定公司核心团队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股权激励将为各板块,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具有高成长性需求的公司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开放城市、华东及华南地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要远大于西南和东北部地区。广东省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172个计划,占比20.82%;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紧随其后,各公告107、104、89、81个计划,分别占比12.95%、12.59%、10.77%、9.81%。

从2021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的行业依然是制造业,达584个计划,占比70.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次于制造业,公告120个计划,占比14.53%;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告23个计划,占比2.78%。

在2021年度A股市场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工具选择上,由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适用的板块的限制,上市公司依然普遍倾向于采用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在公告的826个股权激励计划中,有312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7.77%;286个计划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34.62%;140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工具,占比16.95%;47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与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5.69%;35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工具,占比4.24%。

股权激励助力国企“混改”不断深入

2021年是国企混改深化发展又一年,而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国企)股权激励公告量再创新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明显提速,国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正驶入快车道。截至2021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公告了446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实现了年均47.26%的增长率。显示了伴随着《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等中长期激励指导政策的推出与完善,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股权激励开始稳步扎根于国企治理体系。

股权激励日益“常态化”,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必备利器”,对国企来说也不例外。相信随着国企“混改”的不断深入,相关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企推出激励计划,企业将与员工打造利益共同体。

2021年国企公告股权激励的数量共计98例,其中,国资央企、非国资央企和地方国企分别为47例、3例和48例,分别占2021年公告总量的48%、3%和49%。

2021年共有24个省的国有企业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公告数量最多的区域是江苏。上海、北京及广东国企合计公告28例股权激励计划,占比28.57%。此外,江苏、浙江和四川三省国企公告数创省内新高,分别为13例、7例和7例,公告数在5例及以上的省份达到8个,占比达33%,可见国企股权激励的覆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行业分布方面,2021年,国企公告股权激励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为57例,占比约为60%。制造业之所以成为公告股权激励热情最为高涨的行业,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更是因为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的关键,所以股权激励需求更是日益攀升。

从激励工具选择上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激励工具选择上,限制性股票依然是主流的激励工具。

2021年广义股权激励广度与深度持续增加

结合市场实践,“荣正咨询”将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区分为“狭义股权激励”与“广义股权激励”。“狭义股权激励”是指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激励工具进行的股权激励模式。“广义股权激励”则包含了“狭义股权激励”以及根据《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的但具备激励属性的“员工持股计划”(以下简称“激励型员工持股)。激励型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1)资金来源方面:公司专门设立奖励基金,员工无需出资或部分出资,然后通过该部分资金购入公司股票,进行中长期绑定,形成管理层、公司与股东的利益共同体。(2)授予价格:员工以低于回购均价或市场价格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生效日公允价值即与受让价格产生差额收益,员工无需出资或折价出资,与公司形成中长期绑定。

从2006年至今,广义股权激励广度与深度持续增加,广度由2006年的2.85%提高至50.38%,广义股权激励深度提高至1.67。2021年广义股权激励市场广度比狭义股权激励市场广度高1.43%;2021年狭义股权激励市场深度为1.60,较广义股权激励市场深度低0.07。

广义股权激励在2021年数量再创新高,表现出“总量超预期、多期常态化”两大显著特点。2021年全年A股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总公告数为961个,较2020年增长70.09%——其中首期公告数量为499个,较2020年增长68.01%;多期公告数量为462个,较2020年增加72.39%。2021年全年,全国共公告了961个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月公告80个股权激励计划。2021年股权激励公告数量较2020年、2019年再创新高, 虽然2021年全球疫情有所反复,但国内已步入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逐步回归至趋势增长水平,伴随注册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热度高涨,广义股权激励市场的发展较之去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增长。

从A股各板块角度来看,创业板超越主板成为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最多的板块,达到244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9.54%;沪主板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量为235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8.45%;科创板2021年公告了149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总公告数量的18.04%;深主板股权激励公告数量为198个,占总公告数量的23.97%。

创业板定位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成长性的企业,创业板的企业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捆绑,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科创板作为A股市场的新板块,更多面向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创板主要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这类科技创新企业即使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只要其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都可以在科创板进行融资和发展。科创类企业因高度依赖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在上市的短时间内选择进行股权激励的企业达到了科创板总企业数的48.54%。

从上市公司不同所有制的角度来看,广东省在2021年上市公司公告广义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达190个计划,占比19.77%;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紧随其后,各公告133、117、103、94个计划,分别占比13.84%、12.17%、10.72%、9.78%;其次是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公告48、36个计划,分别占比为3.75%、3.33%;福建省和湖南省,各公告32个计划,占比为3.33%;安徽、河南、湖北、江西、重庆、天津分别公告28个、20个、19个、12个、11个、10个计划,分别占比2.91%、2.08%、1.98%、1.25%、1.14%、1.04%,其他地区公告数均小于10个。

从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定人的角度来看,2021年度激励对象人数占上市公司总人数的比重平均在8.18%,其25分位值在0.80%左右、50分位值在4.07%左右、75分位值在10.07%左右,相比于近十年的历史平均数据都有所降低,这也说明2021年度的广义股权激励计划在企业员工覆盖率方面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随着股权激励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在推出首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之后,更多的公司逐步推行多期激励计划。截至2021年12月31日,A股市场共有901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二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31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三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13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四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5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五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1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六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七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八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九期广义股权激励计划,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十期股权激励计划,1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第十一期股权激励计划。

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整体情况

2019年7月22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科创板37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8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219期股权激励计划,其中晶丰明源公告了四期股权激励计划,乐鑫科技、光峰科技和芯海科技各公告了三期股权激励计划。

对比A股其他板块,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广度已超过沪市主板过去16年的激励广度,并接近深市主板的股权激励广度。据数据显示,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A股市场实施过一次以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2260家,占比49.11%,共推出3699期股权激励计划,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推出1.6次股权激励计划。从具体板块来看,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沪主板674家,在该板块覆盖率为40.73%;科创板183家,覆盖率为48.54%;深主板750家,覆盖率为50.68%;创业板653家,覆盖率为59.91%。以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迅猛态势,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广度或将迅速超过深主板,向创业板的股权激励广度看齐。

从披露时点来看,据统计显示,18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披露的219个股权激励公告中,有141个股权激励方案是在公司上市后的一年内披露的,其中最短的时间是上市后23天即公告了股权激励方案。科创板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出炉于2019年9月24日,科创板开市仅两个月,乐鑫科技(688018.SH)即公布了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此后,几乎每个月都有科创板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祥生医疗(688358.SH)上市23天便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成为科创板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在上市30天内便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

多数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披露时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范围:上市6个月至上市1年期间内和上市一年后,在科创板已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分别有72个、78个股权激励方案是在这两个时间范围内公告的。另外,有47个股权激励计划是在公司上市1个月至4个月期间内披露的,20个股权激励计划是在公司在上市4个月至6个月期间内公告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后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速度,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企业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重视。

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已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科创板公司中,行业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大多集中于半导体等高新技术行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科创板战略新兴行业中,半导体行业对于技术人才与国际化先进人才等核心人才的依赖度远高于其他行业;此外,半导体企业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股权激励普及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股权激励已成必需品。

从激励工具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183家上市公司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175家的207个方案均使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公告数量占比高达94.52%,另外有6家公司合计6个股权激励方案是采用“第一类+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这足以说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在科创板科技创新企业的广泛适用性。

科创板的限制性股票分为两类。第一类即与主板限制性股票类似,在实际操作中,这类限制性股票在授予后就需要先完成变更登记,股票所有权随之发生转移。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最大的变化是在授予时可以不进行登记,而是在满足了一定条件后,再登记给激励对象。

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这一激励工具赋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上市初期的科创企业非法定高管激励对象无疑是最好的激励工具。因为科创板上市公司有很多人员是从硅谷等境外回来,更习惯境外股权激励的操作模式,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则较好地契合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激励诉求。

从激励总量来看,在科创板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计划中,89个股权激励计划的股本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2%区间内,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40.64%;69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及以下,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31.51%;24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2%~3%区间,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10.96%;24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在3%~4%区间,占科创板公告方案总量的9.13%;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大于4%的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有17个,其中芯海科技、极米科技、有方科技和正帆科技4家公司的4个方案股本授予总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6.10%、6.40%、6.99%和7.80%。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创板公告的219个激励方案的激励总量占总股本比重的平均值为1.80%,低于A股全市场股权激励占总股本比重的平均值2.50%。这说明实施股权激励时,由于科创板企业所在行业人才更替的频率相对较快、对于关键性岗位的要求也更高,小步快跑的激励模式更为适合,多次少量的授予也有利于控制股份支付对业绩的影响。

从激励对象来看,以激励对象人数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范围来看,7家公司激励对象人数达到公司总人数的90%以上,几乎覆盖全员,分别为澜起科技、中微公司、晶丰明源、思瑞浦、君实生物、N金迪克、艾为电子。其中,澜起科技激励范围相对最高,占同期公司员工总数的96.84%;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10%~30%区间的公司最多,数量达到102家;其次,67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下;29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30%~50%区间;12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50%~70%区间;2家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占员工总数比例在70%~90%区间。

由此可见,不管是常规类股权激励还是创新型股权激励,科创板企业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更具特色化的方案,除了上述的一些维度,亦可对激励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进行不同的时间安排或业绩考核等设计。随着科创板股权激励相关规定的进一步放开,科创板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可以进行更多特色化的方案设计,科创板股权激励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定价角度来看,打破价格限制,也是科创板股权激励制度重要的创新之一。不同于A股核准制板块授予价格不得低于基准价均价5折的限制,科创板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被授予可自主定价的权利,有了更大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出现高比例折扣的低价股权激励涉嫌利益输送、利益最大化等问题。在已经公告的219个股权激励方案中,有110个股权激励方案采用了自主定价的方式,但定价依据各有不同,定价参考依据主要包括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交易均价、首次公开发行后首个交易日收盘价或直接自主决定的价格。

在股权激励考核指标上,除了传统的业绩考核,部分科创板公司股权激励将创新性纳入考核体系,比如研发项目、项目产业化、专利情况等,以更贴合上市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指标更清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以往一刀切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在科创板股权激励的具体实践中,营业收入(增长率)类的指标是绝大部分公司的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指标的首选指标,超过96%的股权激励计划中都使用了营业收入类指标作为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其次是净利润(增长率)类指标,有62%以上的股权激励计划中使用了净利润类指标;部分股权激励计划中使用了毛利(增长率)作为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指标;少部分公司创新性地加入了研发类指标,如心脉医疗将“新增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自研产品数量”纳入考核,乐鑫科技等企业将研发项目产业化指标纳入考核。

北交所正式开市,股权激励业务开展制度优势明显

2021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北交所开市,标志着在资金募集、并购重组和交易估值等基础功能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有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沃土。

从对“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态度上,在科创板/创业板市场上大放异彩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并未出现在北交所的股权激励制度中。虽未像科创板/创业板提到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概念,但北交所“期权授予价低于市价”这一点可以说是突破了传统上市公司规范限制性股票和期权的定价规则,实际上实现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全部功能。宽松的定价机制不仅让北交所上市公司激励计划的激励性有更大调整空间,也符合北交所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员工出资能力不足的特征。

从定价方面,新三板相关规定中提到定价应参考“有效市场价格”,但是对于很多新三板企业,界定“有效市场价格”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北交所明确了市场参考价的依据为“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1个交易日、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或1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孰高者”,可以说将新三板模糊的定价制度进行了明确。

从激励对象选择上,相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不得成为激励对象,北交所在激励对象的选择上有所放宽。在充分说明必要性、合理性,经过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的程序性认定的前提下,允许对于股东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身份重合的群体进行激励,且沿袭了新三板核心员工的认定的相关政策,这也符合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较多的特点,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激励需求。

从激励总量上,北交所实施股权激励的规模上限与新三板相同,为累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高于科创板、创业板的20%,远高于沪深主板的10%。在激励个量上,北交所明确了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单个激励对象通过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可以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可以看出北交所股权激励实行更加灵活,这些变动基于北交所上市企业整体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可进一步促进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全面注册制及股权激励常态化助力共同富裕

全面注册制没有在2021年到来,但是一定会到来。北交所作为“天生的注册制市场”,其设立是中国多层次市场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全面注册制下,优秀企业的加速证券化,将更快、更多地创造虚拟经济财富,企业得以发展,就业岗位得以增多,缴纳了税收,提升了股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益,这就是注册制助力共同富裕实实在在的表现。

2021年沪深A股总IPO达到了历史新高的483家。如果算上横空出世的北交所2021年通过平移和新发诞生了81家上市公司。上述沪深北三个交易所,2021年实现了564家公司的证券化,创造了5.5万亿市值财富(据2021年12月31日收盘市值),让创业者得到激励和肯定,让上市前的多轮风险投资人得到补偿和回报,让大众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分享硬科技、新经济、专精特新等成长型优秀企业的财富创造过程。而同时,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这些企业的员工才能享受国际规范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即享受资本市场对公司定价增长的资本利得。

在整体经济生活中,2021年最重要的事,应属2021年8月17日提出的“共同富裕”。虽然党和政府的法定文件中暂时没有对这四个字具体表现、具体落实的详细阐述,但是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都在各级政府、各部委的工作中,按照各自理解的“共同富裕”内涵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自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的一系列作为表明,“共同富裕”已成为当前我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程,可期可至。

全面注册制下,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并不新鲜的一种企业内部生产关系——股权激励,以其“共创、共享、共担”的特点,毋庸置疑可谓是企业内部共同富裕的体现。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股权激励方案能够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核心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而上市公司市值提升是社会的共同富裕。房地产的黄金二十年已经结束,直接融资的黄金十年已然开启!把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对于中国公众公司,特别是人力资本密集、人力资本依赖度高的硬科技、新经济、数智化转型企业而言,股权激励是企业在“用人留人”、发展壮大过程中选择的“必备利器”。股权激励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了人力资源、金融、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完善了上市公司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机制。上市前后的股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成为优秀企业的标配,股权激励制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且日益常态化——上市前要做,上市后仍要持续地做!

纵观如今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政经形势及全国多城防疫封控的况遇,实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幸,途中虽有坎坷艰险,然众志成城、岁月鎏金。2021年7月,“荣正咨询”正式宣布从股权激励专卖店转型升级为市值管理服务商,但作为深耕股权激励领域24年的领导品牌与隐形冠军,“荣正”依然会秉承“只因专注,才有价值”的方针,于万变中不变初心,坚守阳光下的市值管理大趋势。愿全面注册制及股权激励常态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推行;愿“荣正”能与各界一道共克时艰,发挥专业力量、彰显正向价值,实现企业及企业家价值,共盼一个更加规范、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市场在未来持续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