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 来源 搜狐网
  • 作者
  • 日期 2020-06-22 11:47

6月20日,“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北京通过直播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云端连线来自经济、科技和金融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共议“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等相关话题。据统计,有近50万观众在线收看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指导,腾讯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通过首席合作媒体腾讯新闻进行全球直播。

首先,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代表主办方致辞。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围绕“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这一主题提出了四点想法。一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复苏,而是首先“活下来”。科技有助于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也需注意,当前提出的“新基建”规模较小,难以达到支持企业存活和经济复苏的综合目标。因此在发展“新基建”同时,不能忘记“老基建”,要继续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并促使其拥抱新技术。

二是金融科技助力经济复苏的动力在于市场。当前经济复苏的推动者主要是政府,但是效果有限。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没有其他国家的先例可以借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由政府负责明确监管、完善制度、做好信息统计和数字化等基础性工作。

三是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以及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我国产权制度,确保重要的金融技术创新与发明能够被确认、被交易、被定价,保证知识产权能够给创新与发明者带来经济利益、产生正向激励。

四是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优化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企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需要集中力量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想象力,保护企业的经营成果。金融科技要更好地服务实体,同样需要在有效的制度规则引导下,形成金融与实体良性互动、激励相容的新生态。

最后,李扬理事长特别强调,我国具有发展金融科技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我国庞大的市场完全能够吸收和运用金融科技领先成果,要积极推动我国第一梯队的金融科技探索,转化为第一梯队的产出和经济成果。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认为,在当前形势下,“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讨论的话题。他指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如何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时代命题。

疫情发生之前,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速,在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更便捷地获得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同时,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业务逐渐形成了成熟实践,且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疫情期间,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能力所带来的价值凸显,成为支撑“非接触”服务的重要基础,帮助居民、企业、政府实现了有效运转,经受住了这次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

最后,蒲海涛介绍了腾讯金融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在金融科技产业链条中,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多元化的研究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他认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智库、高校等,围绕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方向,进行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促进达成共识,是产业良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蒲海涛表示,未来,腾讯金融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与业界各方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合作,围绕金融科技对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开展深入研究,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接下来,在专题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以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就“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论坛由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许好好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以“新基建加持,金融科技加速”为题,畅想了在数字基础设施之上,未来的种种可能。

邬贺铨首先介绍了新基建的战略意义与内涵,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将打造金融科技的赋能平台。他指出,工业互联网贯穿数据感知、获取、传输、处理、挖掘与决策的全过程,起到支撑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是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所在。同时,数字基础设施领跑新基建,也是金融科技的支柱。

谈到5G,邬贺铨指出,5G可降低终端上云的门槛,如疫情期间云办公、云课堂等等的应运而生。邬贺铨认为,5G可赋能金融业务上云,实现实时计算、方便对接并降低金融业务成本。5G激活VR/AR/MR应用,可应用在如保险行业,帮助客户更形象生动地理解金融产品。5G与区块链结合,可逐步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万物信联。他指出区块链亦可以助力解决金融业痛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邬贺铨最后作了三点总结。一是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及区块链等融合构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新基建的支柱。二是新基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打造超宽带、高可靠、低时延的平台,同时新基建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渗透,对金融科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是金融科技将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需要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能。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分享了疫情后,金融科技的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金融科技内生模式会越来越走向整体智能化运营。疫情期间,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迅速,改变巨大,金融业必须相应地作出改变,以适应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提出的新基建,会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金融业借助金融科技转型。为了成功进行智能化转型,朱民提出,下一步金融机构需要提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二是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三是数据开发和运营能力。

第二,区块链的作用会日益凸显。区块链和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结合会产生很多场景,同时金融科技和区块链结合,是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朱民提出有三种发展可能,一是区块链+产业链金融。二是产业链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三是金融科技和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进入金融系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生态,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科技发展的轨迹和规范。朱民指出,根据当下情况,天秤币会对法定货币和央行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各国央行都表示会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和发行计划。因此朱民认为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和加密货币,三种货币会共存。

最后,朱民总结道,疫情带来了很多变化,为金融科技提供了极其宽广的场景。当然,挑战和竞争也一定在那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主要从“数字经济开启下一轮经济周期”这一角度对科技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复苏进行了思考。首先王一鸣分析了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从外需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外需收缩会进一步加剧沿海外贸企业的困境,进而增大就业的压力;二是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当前主要经济体还没完全复工复产,加之美国技术断供的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三是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向金融部门传导,实体企业违约现象增加,导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以及中小银行的风险加剧。

此后,王一鸣分析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复苏的重要意义。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对冲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数字经济将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引擎。推动我国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仅能创造大量的投资机会,有效拓展国内的需求,还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期。

其次,王一鸣分析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重点领域。一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长期以来制造业企业受到信息平台场景化应用不够和数据感应、传输、存储、加工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此次疫情也倒逼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二是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疫情冲击下,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后疫情时代,服务业也将延续强劲的数字化发展势头。三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科技向金融领域渗透,为金融业开辟了新模式。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金融科技,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强金融科技的研发强度和投资规模。四是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数字化的运用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疫情后可推动这些成果进一步巩固。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服务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包含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除了可以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将突破时空约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经济复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王一鸣对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制定数字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围绕新基建关键技术研发、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进行战略勾画,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的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合力。二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市场主体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更好地对接市场的终端需求。三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四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五是进行包容审慎的监管。监管机构不仅要关注数字平台的形成,更需要关注竞争机制是否有效、竞争秩序是否有序,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六是解决数据产权的界定问题。对个人数据、政府数据以及商业数据进行分类界定和保护,建立安全、自由的数据流通环节,为培育数据市场创造条件。七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通过高等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资源储备。

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提出疫情下数字货币将呈现新业态。

首先,从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看,各地政府正推出数字形式的财政补贴,依托已有的支付平台刺激经济,推动GDP和税收增长。目前,基于数字支付的竞争逐渐激烈,DC/EP已完成后台架构搭建,正处于测试阶段。若未来DC/EP能够进一步优化,中国将实现主权数字货币和市场数字货币共存的支付结构,创造健康的竞争合作环境。

其次,疫情推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加剧。目前,Libra2.0已突破以往的支付框架,探索基于社交的数字钱包领域。数字美元也已参与到全球数字货币的竞争中。

最后,对于中国,疫情将催生数字货币的新场景、新功能,提升数字货币的全球竞争力。通过数字货币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补贴,避免了以往复杂的定准、校准流程,提升了政策的实施效率,并为扶贫、慈善和服务实体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货币也将从支付端走向钱包端,将应用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服务。目前,市场已建设了基于数字支付结清的中后台基础设施,疫情将进一步推动此类基础设施的大发展。针对支付新场景,王忠民建议通过招标的方式,利用平台的竞争反推平台成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杨涛认为,在宏观方面,为了适应党的19大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金融业也需要推动自身生产效率改善。对此需首先厘清原有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规律。在明确过去信息技术的影响轨迹基础上,再分析加入全新的金融科技要素将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完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而指导金融科技在金融业的进一步应用。

他认为,金融科技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两条线索。一是金融科技的技术和业务创新,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业相关变量,如改善产出效率,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拓展服务边界等。他还认为金融科技创新有利于解决信息壁垒及信息不通畅等问题。二是金融科技从还可以间接影响金融业。如通过服务和引导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将带动经济与产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反过来对新金融形成需求拉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微观方面,杨涛谈到金融科技在解决小微融资难题方面的应用。根据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小微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等国内近期研究成果,杨涛指出,在解决小微金融问题上,有五个方面的判断,一是需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核心目标次序;二是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的矛盾,已经逐渐从供给方转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才是政策着力的根本;四是需要创造和完善小微金融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要素;五是要充分关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响要素。

最后,杨涛归纳到,金融科技可以从四个方面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是在供给层面,通过推动机构数字化与产品线上化,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助力新型直接融资等结构优化;二是在需求层面,金融科技可以为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三是优化小微金融“土壤”,如完善综合风险管理与保障机制等等;四是在其他要素层面,利用新技术为小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尤其是解决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的困境。

此次论坛上,腾讯金融研究院发布了学术研究成果《“新”金融·“兴”经济——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报告》。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介绍了报告的情况,并进行了发言。

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主要对腾讯金融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新”金融·“兴”经济——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报告》进行了介绍。该报告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金融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惠民”能力、加强金融体系风险防范能力,金融科技将成为构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引擎。二是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可以从惠及民生发展、助力小微企业、赋能相关业态三个维度展开。三是借鉴世界普惠金融联盟(AFI)的普惠金融评估模型,评估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可以从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金融服务的使用、金融服务的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第二部分是移动支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社会中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并基于货币搜索模型,验证了移动支付创新对于促进银行信贷的高质量投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疫情下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居民抗疫,移动支付工具为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提供基础性支撑,移动支付生态圈进一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抗疫,移动支付工具在为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同时,也有助于顺畅金融服务流程及资金支持。此外,金融科技也助力政府抗疫,促进消费复苏。

第四部分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体系与模式探究。金融新基建需要同时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全面提升金融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效率,微观层面上推动技术层面的创新,降低金融需求方和金融供给方达成金融服务交易的摩擦成本,中观层面上形成金融服务高效提供的配套建设,宏观层面上能够将风险有效防范从而推动立法、法规和监管的有效落地。

第五部分是小结及展望,并为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从顶层设计上强化金融科技助力现代金融体系的能力,尤其是明确“应用科技之金融”以及“赋能金融之科技”的边界,并适用于差异化的且无法进行监管套利的规则;二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应当尽可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部分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给市场主体;三是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提高容错试错的空间,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化解风险点。

随后,《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云颁奖及图书揭幕重磅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公布了获奖人名单,并进行了图书揭幕。

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介绍了《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征集活动中参选论文的具体情况、颁布了获奖名单,并进行了《“新基建+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一书的揭幕。

程炼秘书长指出本次参选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较前几年有了较大提升,但存在方法相对单一、指标选取趋同、工具变量代表性有限和内生性问题。程炼秘书长建议青年学者下沉到金融科技的实践中,研究和理解金融科技实施的具体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课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本年度共有19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十一篇。所有获奖论文汇总在《“新基建+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一书中,该书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最后,新一年的论文征集活动即将开始,程炼秘书长呼吁更多青年学者的加入。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搜狐网2020-06-22 11:47

6月20日,“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北京通过直播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云端连线来自经济、科技和金融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共议“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等相关话题。据统计,有近50万观众在线收看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指导,腾讯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通过首席合作媒体腾讯新闻进行全球直播。

首先,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代表主办方致辞。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围绕“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这一主题提出了四点想法。一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复苏,而是首先“活下来”。科技有助于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也需注意,当前提出的“新基建”规模较小,难以达到支持企业存活和经济复苏的综合目标。因此在发展“新基建”同时,不能忘记“老基建”,要继续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并促使其拥抱新技术。

二是金融科技助力经济复苏的动力在于市场。当前经济复苏的推动者主要是政府,但是效果有限。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没有其他国家的先例可以借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由政府负责明确监管、完善制度、做好信息统计和数字化等基础性工作。

三是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以及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我国产权制度,确保重要的金融技术创新与发明能够被确认、被交易、被定价,保证知识产权能够给创新与发明者带来经济利益、产生正向激励。

四是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优化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企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需要集中力量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想象力,保护企业的经营成果。金融科技要更好地服务实体,同样需要在有效的制度规则引导下,形成金融与实体良性互动、激励相容的新生态。

最后,李扬理事长特别强调,我国具有发展金融科技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我国庞大的市场完全能够吸收和运用金融科技领先成果,要积极推动我国第一梯队的金融科技探索,转化为第一梯队的产出和经济成果。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研究院院长蒲海涛认为,在当前形势下,“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讨论的话题。他指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如何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时代命题。

疫情发生之前,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速,在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更便捷地获得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同时,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业务逐渐形成了成熟实践,且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疫情期间,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能力所带来的价值凸显,成为支撑“非接触”服务的重要基础,帮助居民、企业、政府实现了有效运转,经受住了这次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

最后,蒲海涛介绍了腾讯金融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在金融科技产业链条中,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多元化的研究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他认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机构、智库、高校等,围绕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方向,进行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促进达成共识,是产业良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蒲海涛表示,未来,腾讯金融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与业界各方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合作,围绕金融科技对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开展深入研究,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接下来,在专题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以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就“金融科技与经济复苏”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论坛由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许好好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以“新基建加持,金融科技加速”为题,畅想了在数字基础设施之上,未来的种种可能。

邬贺铨首先介绍了新基建的战略意义与内涵,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将打造金融科技的赋能平台。他指出,工业互联网贯穿数据感知、获取、传输、处理、挖掘与决策的全过程,起到支撑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是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所在。同时,数字基础设施领跑新基建,也是金融科技的支柱。

谈到5G,邬贺铨指出,5G可降低终端上云的门槛,如疫情期间云办公、云课堂等等的应运而生。邬贺铨认为,5G可赋能金融业务上云,实现实时计算、方便对接并降低金融业务成本。5G激活VR/AR/MR应用,可应用在如保险行业,帮助客户更形象生动地理解金融产品。5G与区块链结合,可逐步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万物信联。他指出区块链亦可以助力解决金融业痛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邬贺铨最后作了三点总结。一是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及区块链等融合构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新基建的支柱。二是新基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打造超宽带、高可靠、低时延的平台,同时新基建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渗透,对金融科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是金融科技将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需要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能。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分享了疫情后,金融科技的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金融科技内生模式会越来越走向整体智能化运营。疫情期间,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迅速,改变巨大,金融业必须相应地作出改变,以适应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提出的新基建,会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金融业借助金融科技转型。为了成功进行智能化转型,朱民提出,下一步金融机构需要提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二是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三是数据开发和运营能力。

第二,区块链的作用会日益凸显。区块链和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结合会产生很多场景,同时金融科技和区块链结合,是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朱民提出有三种发展可能,一是区块链+产业链金融。二是产业链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三是金融科技和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进入金融系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生态,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科技发展的轨迹和规范。朱民指出,根据当下情况,天秤币会对法定货币和央行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各国央行都表示会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和发行计划。因此朱民认为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和加密货币,三种货币会共存。

最后,朱民总结道,疫情带来了很多变化,为金融科技提供了极其宽广的场景。当然,挑战和竞争也一定在那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主要从“数字经济开启下一轮经济周期”这一角度对科技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复苏进行了思考。首先王一鸣分析了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从外需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外需收缩会进一步加剧沿海外贸企业的困境,进而增大就业的压力;二是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当前主要经济体还没完全复工复产,加之美国技术断供的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三是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向金融部门传导,实体企业违约现象增加,导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以及中小银行的风险加剧。

此后,王一鸣分析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复苏的重要意义。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对冲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数字经济将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引擎。推动我国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仅能创造大量的投资机会,有效拓展国内的需求,还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期。

其次,王一鸣分析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重点领域。一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长期以来制造业企业受到信息平台场景化应用不够和数据感应、传输、存储、加工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此次疫情也倒逼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二是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疫情冲击下,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后疫情时代,服务业也将延续强劲的数字化发展势头。三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科技向金融领域渗透,为金融业开辟了新模式。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金融科技,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强金融科技的研发强度和投资规模。四是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数字化的运用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疫情后可推动这些成果进一步巩固。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服务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包含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除了可以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将突破时空约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经济复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王一鸣对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制定数字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围绕新基建关键技术研发、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进行战略勾画,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的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合力。二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市场主体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更好地对接市场的终端需求。三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四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五是进行包容审慎的监管。监管机构不仅要关注数字平台的形成,更需要关注竞争机制是否有效、竞争秩序是否有序,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六是解决数据产权的界定问题。对个人数据、政府数据以及商业数据进行分类界定和保护,建立安全、自由的数据流通环节,为培育数据市场创造条件。七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通过高等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资源储备。

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提出疫情下数字货币将呈现新业态。

首先,从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看,各地政府正推出数字形式的财政补贴,依托已有的支付平台刺激经济,推动GDP和税收增长。目前,基于数字支付的竞争逐渐激烈,DC/EP已完成后台架构搭建,正处于测试阶段。若未来DC/EP能够进一步优化,中国将实现主权数字货币和市场数字货币共存的支付结构,创造健康的竞争合作环境。

其次,疫情推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加剧。目前,Libra2.0已突破以往的支付框架,探索基于社交的数字钱包领域。数字美元也已参与到全球数字货币的竞争中。

最后,对于中国,疫情将催生数字货币的新场景、新功能,提升数字货币的全球竞争力。通过数字货币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补贴,避免了以往复杂的定准、校准流程,提升了政策的实施效率,并为扶贫、慈善和服务实体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货币也将从支付端走向钱包端,将应用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服务。目前,市场已建设了基于数字支付结清的中后台基础设施,疫情将进一步推动此类基础设施的大发展。针对支付新场景,王忠民建议通过招标的方式,利用平台的竞争反推平台成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金融科技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杨涛认为,在宏观方面,为了适应党的19大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金融业也需要推动自身生产效率改善。对此需首先厘清原有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规律。在明确过去信息技术的影响轨迹基础上,再分析加入全新的金融科技要素将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完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而指导金融科技在金融业的进一步应用。

他认为,金融科技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两条线索。一是金融科技的技术和业务创新,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业相关变量,如改善产出效率,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拓展服务边界等。他还认为金融科技创新有利于解决信息壁垒及信息不通畅等问题。二是金融科技从还可以间接影响金融业。如通过服务和引导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将带动经济与产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反过来对新金融形成需求拉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微观方面,杨涛谈到金融科技在解决小微融资难题方面的应用。根据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小微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等国内近期研究成果,杨涛指出,在解决小微金融问题上,有五个方面的判断,一是需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核心目标次序;二是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的矛盾,已经逐渐从供给方转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才是政策着力的根本;四是需要创造和完善小微金融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要素;五是要充分关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响要素。

最后,杨涛归纳到,金融科技可以从四个方面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是在供给层面,通过推动机构数字化与产品线上化,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助力新型直接融资等结构优化;二是在需求层面,金融科技可以为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三是优化小微金融“土壤”,如完善综合风险管理与保障机制等等;四是在其他要素层面,利用新技术为小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尤其是解决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的困境。

此次论坛上,腾讯金融研究院发布了学术研究成果《“新”金融·“兴”经济——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报告》。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介绍了报告的情况,并进行了发言。

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主要对腾讯金融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新”金融·“兴”经济——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报告》进行了介绍。该报告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金融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惠民”能力、加强金融体系风险防范能力,金融科技将成为构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引擎。二是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可以从惠及民生发展、助力小微企业、赋能相关业态三个维度展开。三是借鉴世界普惠金融联盟(AFI)的普惠金融评估模型,评估金融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可以从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金融服务的使用、金融服务的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第二部分是移动支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社会中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并基于货币搜索模型,验证了移动支付创新对于促进银行信贷的高质量投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疫情下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居民抗疫,移动支付工具为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提供基础性支撑,移动支付生态圈进一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企业抗疫,移动支付工具在为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同时,也有助于顺畅金融服务流程及资金支持。此外,金融科技也助力政府抗疫,促进消费复苏。

第四部分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体系与模式探究。金融新基建需要同时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全面提升金融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效率,微观层面上推动技术层面的创新,降低金融需求方和金融供给方达成金融服务交易的摩擦成本,中观层面上形成金融服务高效提供的配套建设,宏观层面上能够将风险有效防范从而推动立法、法规和监管的有效落地。

第五部分是小结及展望,并为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从顶层设计上强化金融科技助力现代金融体系的能力,尤其是明确“应用科技之金融”以及“赋能金融之科技”的边界,并适用于差异化的且无法进行监管套利的规则;二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应当尽可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部分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给市场主体;三是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提高容错试错的空间,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化解风险点。

随后,《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云颁奖及图书揭幕重磅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公布了获奖人名单,并进行了图书揭幕。

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介绍了《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征集活动中参选论文的具体情况、颁布了获奖名单,并进行了《“新基建+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一书的揭幕。

程炼秘书长指出本次参选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较前几年有了较大提升,但存在方法相对单一、指标选取趋同、工具变量代表性有限和内生性问题。程炼秘书长建议青年学者下沉到金融科技的实践中,研究和理解金融科技实施的具体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课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本年度共有19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十一篇。所有获奖论文汇总在《“新基建+智能金融”政策与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2020)》一书中,该书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最后,新一年的论文征集活动即将开始,程炼秘书长呼吁更多青年学者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