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在第十八届(2025)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的讲话

  • 来源 中畜兴牧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5-08-29 16:55

尊敬的马部长、张省长、秦书记、汪厅长,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相聚在利辛,隆重召开第十八届牛业发展大会,共商我国牛业发展大计。本次会议正值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将共同研判产业形势、凝聚发展共识、携手共克时艰、坚定发展信心,这必将为推动我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我国肉牛产业作为独立产业发展的历史已有30年。30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自2010年起,我国肉牛存栏量、出栏量、牛肉产量、活牛价格、牛肉价格实现了连续12年大幅度增长,为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中涌现出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特别是2023年起,活牛价格、牛肉价格开始下滑,2024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这一局面来得快、影响猛,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面对这一现状,行业内外都在反思与分析原因,在我看来,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供大于求——牛肉供给量远超出市场消费量。

从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肉牛产量达779万吨,进口量约280万吨,总量合计1060万吨左右;而回顾历史数据,2020-2022年我国牛肉实际消费需求量稳定在950万吨左右,2023-2024年供给量(含进口)持续超出实际消费需求,直接导致价格下跌。与此同时,受宏观环境影响,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发展压力。

面对当前困难,如何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是本届大会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和研究的核心议题。我认为,肉牛产业发展需紧扣中“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稳什么”“进什么”,精准发力、主动作为。

在“稳”的方面,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稳信心。从长远来看,我国牛肉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广大生产者更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二是稳产能。母牛存栏量是肉牛产业的“根基”,要千方百计稳定能繁母牛数量,为产业持续发展筑牢产能基础。

三是稳政策。现有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避免政策波动对产业发展造成干扰,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

四是稳情绪。产业发展有周期,市场价格有波动,在活牛、牛肉价格向好时,要保持冷静理性,杜绝盲目扩张;在价格下行时,更要沉住气、谋长远,避免恐慌性退出。

在“进”的方面,要聚焦关键领域寻求突破:

一是在种业创新上求进展。种业是产业发展的“芯片”,正如汪厅长此前所言,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培育生产性能更优的种牛,从根本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在降本增效上求进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优秀企业实践相比,我国肉牛养殖在成本控制上仍有较大空间。当前形势下,“死磕成本”是产业突围的唯一出路、根本出路,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效益。

三是在品牌打造上求进展。国外牛肉产业普遍通过品牌建设实现溢价,而我国在肉牛品牌打造上仍较为滞后。要下大力气培育优质肉牛品牌,通过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话语权。

四是在提振消费上求进展。我国牛肉消费潜力虽大,但传统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已接近饱和。要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改进烹饪方式、优化加工模式,培育新型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五是在疫病防控上求进展。重大疫病是产业发展的 “天敌”,要加大疫病防控力度,降低肉牛死亡率——减少损失就是增加效益,这是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防线。

六是在政策扶持上求进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在金融保险领域推出更多针对性举措,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七是在进口管控上求进展。我国牛肉消费存在刚性缺口,进口作为补充手段必不可少,但过度进口是当前产业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10月,中国畜牧业协会会同9个肉牛主产省,已向商务部提交牛肉产品保障措施调查申请;2024年12月27日,商务部正式立案调查。这一举措十分必要、已见成效,释放了管控进口过度增长的强烈信号。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运用国际贸易通用规则和必要技术手段,科学管控进口数量与节奏,这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共同发力。

同志们,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有效应对挑战,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最后,预祝第十八届(2025)牛业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在第十八届(2025)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的讲话

中畜兴牧2025-08-29 16:55

尊敬的马部长、张省长、秦书记、汪厅长,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相聚在利辛,隆重召开第十八届牛业发展大会,共商我国牛业发展大计。本次会议正值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将共同研判产业形势、凝聚发展共识、携手共克时艰、坚定发展信心,这必将为推动我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我国肉牛产业作为独立产业发展的历史已有30年。30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自2010年起,我国肉牛存栏量、出栏量、牛肉产量、活牛价格、牛肉价格实现了连续12年大幅度增长,为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中涌现出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特别是2023年起,活牛价格、牛肉价格开始下滑,2024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这一局面来得快、影响猛,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面对这一现状,行业内外都在反思与分析原因,在我看来,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供大于求——牛肉供给量远超出市场消费量。

从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肉牛产量达779万吨,进口量约280万吨,总量合计1060万吨左右;而回顾历史数据,2020-2022年我国牛肉实际消费需求量稳定在950万吨左右,2023-2024年供给量(含进口)持续超出实际消费需求,直接导致价格下跌。与此同时,受宏观环境影响,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发展压力。

面对当前困难,如何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是本届大会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和研究的核心议题。我认为,肉牛产业发展需紧扣中“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稳什么”“进什么”,精准发力、主动作为。

在“稳”的方面,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稳信心。从长远来看,我国牛肉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广大生产者更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二是稳产能。母牛存栏量是肉牛产业的“根基”,要千方百计稳定能繁母牛数量,为产业持续发展筑牢产能基础。

三是稳政策。现有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避免政策波动对产业发展造成干扰,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

四是稳情绪。产业发展有周期,市场价格有波动,在活牛、牛肉价格向好时,要保持冷静理性,杜绝盲目扩张;在价格下行时,更要沉住气、谋长远,避免恐慌性退出。

在“进”的方面,要聚焦关键领域寻求突破:

一是在种业创新上求进展。种业是产业发展的“芯片”,正如汪厅长此前所言,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培育生产性能更优的种牛,从根本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在降本增效上求进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优秀企业实践相比,我国肉牛养殖在成本控制上仍有较大空间。当前形势下,“死磕成本”是产业突围的唯一出路、根本出路,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效益。

三是在品牌打造上求进展。国外牛肉产业普遍通过品牌建设实现溢价,而我国在肉牛品牌打造上仍较为滞后。要下大力气培育优质肉牛品牌,通过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话语权。

四是在提振消费上求进展。我国牛肉消费潜力虽大,但传统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已接近饱和。要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改进烹饪方式、优化加工模式,培育新型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五是在疫病防控上求进展。重大疫病是产业发展的 “天敌”,要加大疫病防控力度,降低肉牛死亡率——减少损失就是增加效益,这是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防线。

六是在政策扶持上求进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在金融保险领域推出更多针对性举措,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七是在进口管控上求进展。我国牛肉消费存在刚性缺口,进口作为补充手段必不可少,但过度进口是当前产业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10月,中国畜牧业协会会同9个肉牛主产省,已向商务部提交牛肉产品保障措施调查申请;2024年12月27日,商务部正式立案调查。这一举措十分必要、已见成效,释放了管控进口过度增长的强烈信号。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运用国际贸易通用规则和必要技术手段,科学管控进口数量与节奏,这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共同发力。

同志们,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有效应对挑战,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最后,预祝第十八届(2025)牛业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