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发布《中国走出去》第十期报告

  • 来源 搜狐网
  • 作者
  • 日期 2020-10-29 11:46

2020年10月29日,安永在北京发布《中国走出去》第十期报告《疫情“新常态”下的中企走出去》。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疫情过后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海外国家外商投资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企海外投资的影响,展望未来中企“走出去”的五大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企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新局面,把握契机,获得新的增长点。

尽管新冠疫情在短期内放缓了中企“走出去”的步伐,但中国政府坚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表示:“中长期来看,中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中企将更广更深地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中企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走出去’仍将是未来更多中企的必然选择。”

中国国内经济率先复苏,中企持续积蓄能量。得益于对疫情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经济今年二、三季度快速复苏,实现V型反弹——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出口复苏,就业逐步稳定,都有助于中企稳定国内业务,缓解财务压力。未来中企布局海外投资机会时可以聚焦与国内实体经济更具有协同效应的标的。

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全球化”面临变革。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一方面不确定性使投资回报率较难估算,跨境交通限制也使企业交易意愿降低。然而另一方面,企业重组及出售的需求因经济衰退而增加,同时估值水平降低也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投资吸引力。周昭媚表示:“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有意进行海外布局的中企需不断评估投资战略和投资组合,寻找优质投资标的。中企也应比以往更重视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调研,并注重对于区域整体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的评估。” 在谈到“全球化”变革的趋势时,周昭媚表示:“未来生产要素流动或进入分化阶段,有形要素(如:商品和人员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可能将放缓,转而在区域间加速流动,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将更加复杂;而无形要素(如:技术、信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科技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疫情助推了许多远程商业、教育、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将使这些新技术在疫情后也获得沿用。对于跨国企业来讲,业务和团队布局将会更具有灵活性,新的团队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中企吸纳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更好地拓展国际业务。

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造成了全球企业的价值重估,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土企业,出台了一些对外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和交易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投资限制政策。如:对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以及数字经济领域扩大审查范围;在收购或转让过程中设置较低的持股比例或投资金额审查门槛,从而保护本土企业或管理层对公司的管理权或控制权;也有部分国家对具有特殊背景的企业实施更严格的审查。

报告指出,近期由于审查要求的提高及审查反馈期限的延长,企业前期准备的成本有所增加。对此,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税务主管吕晨建议:“中企需认真研读政策,积极研究过往审批案例,审慎评估可行性和通过率,做好项目规划。”

中企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谋求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企与海外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加强投资合作,也可以帮助中企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快速地攀升。安永认为未来中企“走出去”将有五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关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机遇

拓宽科技应用的新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是发展重点。未来传统制造业和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尽管许多海外国家均对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出台了较严格的审查机制和限制措施,但在先进制造业、应用软件开发等受数字化驱动的低敏感领域仍将有较多投资机会。

趋势二:供应链的“中国+N”发展模式

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攻守兼备”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的出口依赖型企业,海外市场与本土市场同样重要,因此设立“中国+N”的供应链结构将是理想模式。吕晨表示:“在‘N’的选择上,人口年轻化、较具有未来发展潜力且邻近成熟发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更多青睐。我们发现许多符合条件的国家位于‘一带一路’沿线,预计中企将加快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区域供应链中心。”

趋势三: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轮驱动,带动中企“走出去”

疫情推升了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和以医疗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的建设需求。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工程效率、成本等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在技术、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中企同样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相关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创造了基础。吕晨强调:“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将直接利好具有领先优势的相关中企‘走出去’。”

趋势四:新能源产业迎发展契机,中企加速布局海外优质资产

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为能源转型带来契机,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复苏的国家将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未来新能源相关产业将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热门领域。吕晨建议:“中企应积极投资海外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加强与先进国家进行能源技术合作,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共赢。也应推动中企相关新能源领域产能和设备‘走出去’,积极与海外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促进投资与合作。”

趋势五:地缘政治风险防控成为“新常态”

新冠疫情使地缘政治风险更加凸显,并成为“常态化”风险。中企投前需密切关注海外国家的外商投资政策变化,投后需注重风险管控与合规。此外,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对东道国的文化理解,与当地政府与民众建立信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合作。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安永发布《中国走出去》第十期报告

搜狐网2020-10-29 11:46

2020年10月29日,安永在北京发布《中国走出去》第十期报告《疫情“新常态”下的中企走出去》。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疫情过后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海外国家外商投资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企海外投资的影响,展望未来中企“走出去”的五大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企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新局面,把握契机,获得新的增长点。

尽管新冠疫情在短期内放缓了中企“走出去”的步伐,但中国政府坚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表示:“中长期来看,中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中企将更广更深地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中企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走出去’仍将是未来更多中企的必然选择。”

中国国内经济率先复苏,中企持续积蓄能量。得益于对疫情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经济今年二、三季度快速复苏,实现V型反弹——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出口复苏,就业逐步稳定,都有助于中企稳定国内业务,缓解财务压力。未来中企布局海外投资机会时可以聚焦与国内实体经济更具有协同效应的标的。

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全球化”面临变革。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一方面不确定性使投资回报率较难估算,跨境交通限制也使企业交易意愿降低。然而另一方面,企业重组及出售的需求因经济衰退而增加,同时估值水平降低也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投资吸引力。周昭媚表示:“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有意进行海外布局的中企需不断评估投资战略和投资组合,寻找优质投资标的。中企也应比以往更重视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调研,并注重对于区域整体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的评估。” 在谈到“全球化”变革的趋势时,周昭媚表示:“未来生产要素流动或进入分化阶段,有形要素(如:商品和人员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可能将放缓,转而在区域间加速流动,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将更加复杂;而无形要素(如:技术、信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科技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疫情助推了许多远程商业、教育、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将使这些新技术在疫情后也获得沿用。对于跨国企业来讲,业务和团队布局将会更具有灵活性,新的团队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中企吸纳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更好地拓展国际业务。

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造成了全球企业的价值重估,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土企业,出台了一些对外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和交易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投资限制政策。如:对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以及数字经济领域扩大审查范围;在收购或转让过程中设置较低的持股比例或投资金额审查门槛,从而保护本土企业或管理层对公司的管理权或控制权;也有部分国家对具有特殊背景的企业实施更严格的审查。

报告指出,近期由于审查要求的提高及审查反馈期限的延长,企业前期准备的成本有所增加。对此,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税务主管吕晨建议:“中企需认真研读政策,积极研究过往审批案例,审慎评估可行性和通过率,做好项目规划。”

中企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谋求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企与海外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加强投资合作,也可以帮助中企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快速地攀升。安永认为未来中企“走出去”将有五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关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机遇

拓宽科技应用的新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是发展重点。未来传统制造业和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尽管许多海外国家均对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出台了较严格的审查机制和限制措施,但在先进制造业、应用软件开发等受数字化驱动的低敏感领域仍将有较多投资机会。

趋势二:供应链的“中国+N”发展模式

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攻守兼备”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的出口依赖型企业,海外市场与本土市场同样重要,因此设立“中国+N”的供应链结构将是理想模式。吕晨表示:“在‘N’的选择上,人口年轻化、较具有未来发展潜力且邻近成熟发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更多青睐。我们发现许多符合条件的国家位于‘一带一路’沿线,预计中企将加快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区域供应链中心。”

趋势三: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轮驱动,带动中企“走出去”

疫情推升了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和以医疗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的建设需求。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工程效率、成本等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在技术、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中企同样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相关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创造了基础。吕晨强调:“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将直接利好具有领先优势的相关中企‘走出去’。”

趋势四:新能源产业迎发展契机,中企加速布局海外优质资产

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为能源转型带来契机,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复苏的国家将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未来新能源相关产业将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热门领域。吕晨建议:“中企应积极投资海外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加强与先进国家进行能源技术合作,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共赢。也应推动中企相关新能源领域产能和设备‘走出去’,积极与海外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促进投资与合作。”

趋势五:地缘政治风险防控成为“新常态”

新冠疫情使地缘政治风险更加凸显,并成为“常态化”风险。中企投前需密切关注海外国家的外商投资政策变化,投后需注重风险管控与合规。此外,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对东道国的文化理解,与当地政府与民众建立信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