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牵手四载情,社工赋能谱新篇: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四年大总结完成

  • 来源 中华网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5-11-10 13:25

近日,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十四五”工作线上总结会顺利完成。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大智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委社会工作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伊和苏莫社区、巴彦社区,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协会、科右中旗公益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牵手计划相关人员共同完成了“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大总结。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静奎、副秘书长李艳,项目部刘文鹏等代表北京督导方参会支持。

本次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张静副教授主持,北京和内蒙双方领导和嘉宾齐聚进行了云端总结。会议开场,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专职教师兼牵手计划援派社工宋文静老师给大家播放了四年支援合作的工作视频,该视频记载了“十四五”期间京蒙两地合作的点点滴滴,囊括了京蒙合作从服务“一老一小”、女性、老年人群,以及中旗干部、社会组织社工及志愿者等多方全人群赋能,支持在地建设社工站,助力科右中旗社工人才培养等合作历程与成果。

开幕式上,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副校长滕启治教授代表援派单位致词。滕校长提到:耿丹学院携手北京大智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机构,带着使命与期待完成了助力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耿丹学院作为一所扎根北京、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始终秉承红色基因践行“耿耿丹心 为国为民”的校魂,将服务社会视为重要责任。科右中旗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草原文化,更凝聚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京蒙“牵手”不仅是资源的对接,更是知识与情感的共融。四年来,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支援合作以“赋能”为核心,见证了点滴耕耘的硕果。在这期间,北京耿耿丹心教育公益基金会也投入了20万元开展精准助学资助科右中旗的中学生。持续合作离不开多方协同的“生态力量”:政府的有力政策、协会的督导支持、社工的专业执行、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及文化融入与资源整合,共同构成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耿丹学院在其中,不仅输送了师生团队参与调研与服务设计,更通过课程共建、线上资源共享等方式,将科右中旗的需求反哺至教学科研,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向赋能。未来,耿丹学院将继续秉持“持续合作、拓展深化”的原则:强化能力建设,依托学院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按需为科右中旗提供定制化培训与技术支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文旅融合、数字化服务等新方向;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更多师生将论文写在草原大地上,让牵手计划从“输血”迈向“造血”。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王帅代表内蒙科右中旗方致词。王部长转达了旗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苏雅拉图对大家的问候,并谈及:牵手计划实施以来,双方共同见证了两地社会工作从相识到相知、从合作到共进的精彩蜕变。在这期间,科右中旗引进了北京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专业的服务模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旗社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到特殊群众的关心帮助,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服务项目的精准落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两地同仁的智慧和汗水,每一项成果都彰显了京蒙协作的强大力量。基于京蒙协作,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中旗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在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北京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科右中旗培养了一批本土专业的社工人才,他们正在成为推动全旗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对京蒙牵手计划持续充满信心与期待,也将继续深化与北京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提质增效,也将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社会工作发展带来的福祉。

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专职教师兼牵手计划援派社工宋文静老师四年扎根科右中旗开展支援合作。宋老师从牵手介绍、实施过程、服务成效、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5个方面进行了京蒙牵手计划“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汇报。从2022年到2025年,累计建立苏木/乡镇级社工站4个,学校社工站1个;推进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制度7个;培养社工人才428人,开设讲座14场;示范活动74场,直接受益人数1461人;服务人群囊括了妇女、老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区域覆盖吐列毛杜镇、巴彦呼舒镇、代钦塔拉镇、杜尔基镇等4个乡镇,巴彦社区、伊和苏莫等6个社区,巴彦呼舒第二中学等两所学校,线上链接资源为20万助学金资助40人次为期两年;面向科右中旗干部及社会组织实施“丹心”共享课程远程开放社工专业课6门;助力科右中旗人员通过社工资格证百余人;协同建立了巴彦社区等地2支志愿者队伍达百余名志愿者。通过京蒙牵手计划,产生了社会工作“牵手计划”服务典型案例8个,其中有1个实践案例获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3年年会征文三等奖。

科右中旗青年发展协会会长、原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杜雪莲老师回顾了2022-2023年的京蒙牵手合作,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京蒙牵手计划孵化出来的社工也是直接受益人,不仅通过考试获得了中级社工证,还协同建立了石榴籽家园。现在,这个家园的女性还在参与活动,科右中旗社工协会也会把京蒙牵手计划的果实持续传播下去,为身边的群众姓做更多的事情。

科右中旗公益心理咨询中心王海涛老师发言谈及:专业指导是牵手计划的骨架,服务实践的深度融合就是它的血肉。北京专家团队始终强调社会服务要扎根本土实际,与我们共同聚焦科右中旗的重点服务群体,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帮扶项目。精准化活动设计,让服务真正触达需求痛点。我们联合北京专家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服务。牵手计划带来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让我们构建起多元化的心理服务网络。在这段跨越千里的牵手之旅中最珍贵的收获是情谊与信念。北京专家们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更带来了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他们放弃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走访调研,不顾天气的炎热,用行动诠释了治河者不以山海为远的协作精神。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现在看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我们的服务走出心理阴霾,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服务,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温暖的接力。京蒙协作,不仅是资源的互补,更是心灵的相通。未来将把牵手计划中所学所获所思所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继续深耕草原大地,把专业的心理服务送到更多百姓身边。我们坚信,在精蒙协作的春风里,科右中旗的社会服务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草原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科右中旗伊和苏莫社区书记杨雪分享了自己参与京蒙两地牵手的感受:一是京蒙牵手合作成果:暑假看娃班解决了家长上班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儿童性教育课程帮助孩子们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学会拒绝陌生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成立使专业支持更接地气,家长更安心;在2024年依托京蒙牵手合作,社区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针对10周岁以上孩子量身定做专业小组课,包括性教育保护课和情绪管理课。二是社区变化与感受:孩子更懂得保护自己,更会管理情绪;家长少了焦虑,多了安心;社区服务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有温度;京蒙牵手计划是老师们和志愿者们带来的真心和专业。

巴彦社区副书记佟梦茹的发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发展与专业社工引入。感谢旗委社工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特别是专业社工的引入。2025年,社工部高度重视,通过牵手计划,专业社工们扎根基层,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力量。巴彦社区作为试点,纪委施工部帮助引入优秀社工资源,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二是志愿者管理与专业指导。北京社工团队入驻后迅速开展调研,将志愿者与专业社工方法相结合,形成合聚效应。协助完成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培训,使志愿者从活动式向项目化、常态化转变。精准破解社区核心问题,推动启蒙八研项目升级,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三是项目实施与成果。服务队伍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护苗先锋队壮大至40余人;联动社区主渠道前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未来方向;做强社区主战场,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暑期七彩假期托育班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将志愿者纳入团体服务;启蒙巴彦项目从单一活动升级为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联动家校社三方资源。最后,感谢北京支援合作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专业方法和热情点燃了社区建设激情。社区服务理念得到更新,服务能力跃升,服务格局优化。未来我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牵手计划带来的成果,推动专业社工加志愿服务模式发展,让专业服务的种子在巴彦社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一是精准滴灌,以需求为本的专业坚守。

最后,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静奎作了总结发言。王秘书长对支援合作双方表示感谢和肯定,并谈及三个关键点:牵手计划始终紧扣需求导向,从进城务工女性与嘎查妇女的成长需求到“一老一小”服务的短板,再到嵌入儿童暑期夏令营,破解儿童保护知识难题。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援派社工在当地社工的协作下扎根一线,通过蹲点调研发现需求,然后设计和实施服务。例如,针对牧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社工将小组活动设在养老院与嘎查服务站,既贴近服务对象,又助力社工站的建设。牵手计划绝非简单的北京向科右中旗送资源派社工,而是搭平台促成长的双向赋能。北京的援派社工带着专业和方法而来,手把手的教当地社工设计小组活动,开展需求调研,撰写服务记录,梳理成果经验,完善服务档案。科右中旗的社工与志愿者们则凭借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为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例如,在石榴籽成长家园中,民族舞蹈与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小组,在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中,本地能人被挖掘为志愿者的领袖。牵手计划从单一项目到多元生态的进阶,最初关注的是一场活动,后来看到了更系统的改变。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激活,从最初不敢说的嘎查妇女到主动担任志愿者的组长。社工站点的枢纽性得到了有效强化,通过五社联动链接了基金会高校。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得到了有效验证,无论是石榴籽精神的融入,还是蒙古族刺绣民族等文化元素,在小组中的自然运用。

2025年参与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耿丹学院志愿者屈瑞琦,现在是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在读学生。她反馈了自己在参与“牵手计划”服务中的感受:“衷心感谢此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得以从书本中的理论走向社会中的实践。 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助人服务不仅是怀揣理想,更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每一次走访、每一场活动,都让我更读懂这片土地与人群。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便是用脚步丈量需求,用专业传递温暖,让青春的微光汇聚成社会进步的晨曦。”

耿丹学院2025届社工专业毕业生陈伊洋也参加了科右中旗牵手服务,现在的她是社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她动情地说到:“作为毕业生,能在离校前加入京蒙‘牵手计划’项目,是一段难得的机缘。这一个月的服务,把四年所学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际服务,也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的魅力不在于悬在空中的理念,而在于你能亲眼看见服务对象的变化,亲手接住一份真诚的感谢和祝福。这让我意识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服务对象的改变其实是同步的——他们往前走一步,我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就更深一层。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专业信念,即要以微观实践回应宏观社会需求,又要用专业坚守践行时代使命,这正是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总结会为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阶段性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也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京蒙牵手四载情,社工赋能谱新篇: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四年大总结完成

中华网2025-11-10 13:25

近日,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十四五”工作线上总结会顺利完成。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大智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委社会工作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伊和苏莫社区、巴彦社区,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协会、科右中旗公益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牵手计划相关人员共同完成了“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大总结。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静奎、副秘书长李艳,项目部刘文鹏等代表北京督导方参会支持。

本次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张静副教授主持,北京和内蒙双方领导和嘉宾齐聚进行了云端总结。会议开场,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专职教师兼牵手计划援派社工宋文静老师给大家播放了四年支援合作的工作视频,该视频记载了“十四五”期间京蒙两地合作的点点滴滴,囊括了京蒙合作从服务“一老一小”、女性、老年人群,以及中旗干部、社会组织社工及志愿者等多方全人群赋能,支持在地建设社工站,助力科右中旗社工人才培养等合作历程与成果。

开幕式上,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副校长滕启治教授代表援派单位致词。滕校长提到:耿丹学院携手北京大智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机构,带着使命与期待完成了助力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耿丹学院作为一所扎根北京、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始终秉承红色基因践行“耿耿丹心 为国为民”的校魂,将服务社会视为重要责任。科右中旗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草原文化,更凝聚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京蒙“牵手”不仅是资源的对接,更是知识与情感的共融。四年来,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支援合作以“赋能”为核心,见证了点滴耕耘的硕果。在这期间,北京耿耿丹心教育公益基金会也投入了20万元开展精准助学资助科右中旗的中学生。持续合作离不开多方协同的“生态力量”:政府的有力政策、协会的督导支持、社工的专业执行、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及文化融入与资源整合,共同构成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耿丹学院在其中,不仅输送了师生团队参与调研与服务设计,更通过课程共建、线上资源共享等方式,将科右中旗的需求反哺至教学科研,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向赋能。未来,耿丹学院将继续秉持“持续合作、拓展深化”的原则:强化能力建设,依托学院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按需为科右中旗提供定制化培训与技术支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文旅融合、数字化服务等新方向;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更多师生将论文写在草原大地上,让牵手计划从“输血”迈向“造血”。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王帅代表内蒙科右中旗方致词。王部长转达了旗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苏雅拉图对大家的问候,并谈及:牵手计划实施以来,双方共同见证了两地社会工作从相识到相知、从合作到共进的精彩蜕变。在这期间,科右中旗引进了北京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专业的服务模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旗社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到特殊群众的关心帮助,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服务项目的精准落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两地同仁的智慧和汗水,每一项成果都彰显了京蒙协作的强大力量。基于京蒙协作,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中旗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在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北京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科右中旗培养了一批本土专业的社工人才,他们正在成为推动全旗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对京蒙牵手计划持续充满信心与期待,也将继续深化与北京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提质增效,也将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社会工作发展带来的福祉。

耿丹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专职教师兼牵手计划援派社工宋文静老师四年扎根科右中旗开展支援合作。宋老师从牵手介绍、实施过程、服务成效、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5个方面进行了京蒙牵手计划“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汇报。从2022年到2025年,累计建立苏木/乡镇级社工站4个,学校社工站1个;推进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制度7个;培养社工人才428人,开设讲座14场;示范活动74场,直接受益人数1461人;服务人群囊括了妇女、老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区域覆盖吐列毛杜镇、巴彦呼舒镇、代钦塔拉镇、杜尔基镇等4个乡镇,巴彦社区、伊和苏莫等6个社区,巴彦呼舒第二中学等两所学校,线上链接资源为20万助学金资助40人次为期两年;面向科右中旗干部及社会组织实施“丹心”共享课程远程开放社工专业课6门;助力科右中旗人员通过社工资格证百余人;协同建立了巴彦社区等地2支志愿者队伍达百余名志愿者。通过京蒙牵手计划,产生了社会工作“牵手计划”服务典型案例8个,其中有1个实践案例获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3年年会征文三等奖。

科右中旗青年发展协会会长、原科右中旗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杜雪莲老师回顾了2022-2023年的京蒙牵手合作,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京蒙牵手计划孵化出来的社工也是直接受益人,不仅通过考试获得了中级社工证,还协同建立了石榴籽家园。现在,这个家园的女性还在参与活动,科右中旗社工协会也会把京蒙牵手计划的果实持续传播下去,为身边的群众姓做更多的事情。

科右中旗公益心理咨询中心王海涛老师发言谈及:专业指导是牵手计划的骨架,服务实践的深度融合就是它的血肉。北京专家团队始终强调社会服务要扎根本土实际,与我们共同聚焦科右中旗的重点服务群体,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帮扶项目。精准化活动设计,让服务真正触达需求痛点。我们联合北京专家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服务。牵手计划带来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让我们构建起多元化的心理服务网络。在这段跨越千里的牵手之旅中最珍贵的收获是情谊与信念。北京专家们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更带来了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他们放弃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走访调研,不顾天气的炎热,用行动诠释了治河者不以山海为远的协作精神。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现在看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我们的服务走出心理阴霾,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服务,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温暖的接力。京蒙协作,不仅是资源的互补,更是心灵的相通。未来将把牵手计划中所学所获所思所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继续深耕草原大地,把专业的心理服务送到更多百姓身边。我们坚信,在精蒙协作的春风里,科右中旗的社会服务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草原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科右中旗伊和苏莫社区书记杨雪分享了自己参与京蒙两地牵手的感受:一是京蒙牵手合作成果:暑假看娃班解决了家长上班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儿童性教育课程帮助孩子们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学会拒绝陌生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成立使专业支持更接地气,家长更安心;在2024年依托京蒙牵手合作,社区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针对10周岁以上孩子量身定做专业小组课,包括性教育保护课和情绪管理课。二是社区变化与感受:孩子更懂得保护自己,更会管理情绪;家长少了焦虑,多了安心;社区服务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有温度;京蒙牵手计划是老师们和志愿者们带来的真心和专业。

巴彦社区副书记佟梦茹的发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发展与专业社工引入。感谢旗委社工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特别是专业社工的引入。2025年,社工部高度重视,通过牵手计划,专业社工们扎根基层,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力量。巴彦社区作为试点,纪委施工部帮助引入优秀社工资源,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二是志愿者管理与专业指导。北京社工团队入驻后迅速开展调研,将志愿者与专业社工方法相结合,形成合聚效应。协助完成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培训,使志愿者从活动式向项目化、常态化转变。精准破解社区核心问题,推动启蒙八研项目升级,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三是项目实施与成果。服务队伍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护苗先锋队壮大至40余人;联动社区主渠道前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未来方向;做强社区主战场,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暑期七彩假期托育班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将志愿者纳入团体服务;启蒙巴彦项目从单一活动升级为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联动家校社三方资源。最后,感谢北京支援合作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专业方法和热情点燃了社区建设激情。社区服务理念得到更新,服务能力跃升,服务格局优化。未来我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牵手计划带来的成果,推动专业社工加志愿服务模式发展,让专业服务的种子在巴彦社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一是精准滴灌,以需求为本的专业坚守。

最后,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静奎作了总结发言。王秘书长对支援合作双方表示感谢和肯定,并谈及三个关键点:牵手计划始终紧扣需求导向,从进城务工女性与嘎查妇女的成长需求到“一老一小”服务的短板,再到嵌入儿童暑期夏令营,破解儿童保护知识难题。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援派社工在当地社工的协作下扎根一线,通过蹲点调研发现需求,然后设计和实施服务。例如,针对牧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社工将小组活动设在养老院与嘎查服务站,既贴近服务对象,又助力社工站的建设。牵手计划绝非简单的北京向科右中旗送资源派社工,而是搭平台促成长的双向赋能。北京的援派社工带着专业和方法而来,手把手的教当地社工设计小组活动,开展需求调研,撰写服务记录,梳理成果经验,完善服务档案。科右中旗的社工与志愿者们则凭借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为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例如,在石榴籽成长家园中,民族舞蹈与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小组,在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中,本地能人被挖掘为志愿者的领袖。牵手计划从单一项目到多元生态的进阶,最初关注的是一场活动,后来看到了更系统的改变。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激活,从最初不敢说的嘎查妇女到主动担任志愿者的组长。社工站点的枢纽性得到了有效强化,通过五社联动链接了基金会高校。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得到了有效验证,无论是石榴籽精神的融入,还是蒙古族刺绣民族等文化元素,在小组中的自然运用。

2025年参与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耿丹学院志愿者屈瑞琦,现在是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在读学生。她反馈了自己在参与“牵手计划”服务中的感受:“衷心感谢此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得以从书本中的理论走向社会中的实践。 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助人服务不仅是怀揣理想,更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每一次走访、每一场活动,都让我更读懂这片土地与人群。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便是用脚步丈量需求,用专业传递温暖,让青春的微光汇聚成社会进步的晨曦。”

耿丹学院2025届社工专业毕业生陈伊洋也参加了科右中旗牵手服务,现在的她是社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她动情地说到:“作为毕业生,能在离校前加入京蒙‘牵手计划’项目,是一段难得的机缘。这一个月的服务,把四年所学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际服务,也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的魅力不在于悬在空中的理念,而在于你能亲眼看见服务对象的变化,亲手接住一份真诚的感谢和祝福。这让我意识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服务对象的改变其实是同步的——他们往前走一步,我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就更深一层。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专业信念,即要以微观实践回应宏观社会需求,又要用专业坚守践行时代使命,这正是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总结会为京蒙“牵手计划”科右中旗项目的阶段性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也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