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家创业团系列活动首站在海淀东部片区启幕、发表“海淀区东部片区协同助力科学家创业”倡议、发布《2025年最具投资潜力的10个科学家创业项目》。10月17日下午,由北京科学家创业团主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质科学家创业营、北京交叉科学学会、海淀区东部片区街镇承办的“2025科学家创业百人论坛暨北京科学家创业团启动会”成功举办。
这场汇聚6个区级部门、8个东部片区街镇两院院士、领军企业家与资深投资人的盛会不仅标志着服务科学家创业的专业平台正式落地更以“政府搭台、多方唱戏、协同赋能”的实践奏响了海淀东部片区整合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序曲。
“东部片区将以最优的政策供给、最好的空间载体、最暖的服务保障,全心全意为各位科学家、企业家做好服务。”东升镇党委书记辛果就“海淀区东部片区协同助力科学家创业”发表倡议,倡议大家携手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景”。
辛果说,“一镇七街”将加速构建“海淀东部片区协同发展联合体”,从九个维度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共赢”的科创生态新格局。这九个维度包括:共编产业指引、共绘空间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共推产学研转化、共育产业联盟、共商招商政策、共搭服务平台、共办品牌活动、共营宜居环境。
据悉,九个维度里都有明确目标,比如在共绘空间资源方面,提出要动态更新楼宇、园区等载体信息,破解项目落地“空间难找、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共享创新资源方面,提出要探索开放区域科研设施、专利库等创新要素,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共推产学研转化,建立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对接机制,让“纸上成果”加速变为“产业产品”;共育产业联盟方面,常态化举办产业沙龙、项目对接会,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深度融通、同频共振;共商招商政策,建立项目跨区域流转与税收分享机制,杜绝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发展利益共享、成果共赢;共搭服务平台,探索设立东部片区创新发展基金,建立企业诉求“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解决”机制,让跨区域问题高效破解等。
据了解,当天参会的有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科学城管委会、区园区办等6个区级部门及东升镇、学院路街道、花园路街道、北太平庄街道、北下关街道、西三旗街道、清华园街道、燕园街道等东部片区8个街镇相关负责人。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重量级嘉宾分享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发表致辞,深刻解读科技创业的时代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聚焦硬科技领域技术突破与转化路径展开分析;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质科学家创业营主任蔡玮结合创业营培育案例,分享科学家创业全周期服务经验;百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龙、正浩控股(云南)集团董事长潘凯作为企业家代表,从产业需求端出发,讲述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的实践心得,为科学家创业提供市场视角参考。
会上,张勤院士、王华明院士、北太平庄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双全、清华园街道党工委书记类延旭,以及四位北京科学家创业团发起人共同上台,亲手启动“北京科学家创业团”,标志着这一服务科学家创业的专业平台正式落地运营;蓟门资管董事长马海锋作为科学家创业团顾问之一接受授牌,未来蓟门资管将为科学家创业团提供专业的科创资源支持。
此外,活动设置的投资人圆桌论坛环节引发热烈讨论,北京科学家创业团联合发起人张宗慧与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英诺天使管理合伙人祝晓成、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蒋纯、复星资本合伙人邢丽喆、腾业创投管理合伙人孙敬伟等资深投资人,围绕“科学家创业为何易失败”“投资人偏爱何种创业科学家”等行业痛点问题,结合过往投资案例展开深度剖析,为在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业指导。活动发布《2025年最具投资潜力的10个科学家创业项目》重磅榜单以及《2025投资损失最多的科学家创业项目》案例,为科学家创业团提供创业指导。
本场活动共汇聚上百名科学家、创业家、投资人出席交流,推动海淀东部片区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唱戏、协同赋能”的科创生态,为后续科学家创业项目落地、区域产业升级、硬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此次北京科学家创业团活动首站启幕,正是片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分散资源,让“一镇七街”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让高校科研优势、企业产业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形成叠加效应。
对此,东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联合东部片区各街镇深化协同机制,围绕硬科技领域打造“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科学家创业项目落地提供“拎包即入”的优质环境,为科学家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