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成功举办

  • 来源 一点资讯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5-10-31 22:25

2025年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理的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38成功举办。

论坛由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致辞,经济学院教授张杰发布报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江成,南开大学区域经济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边继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麟等嘉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主旨演讲,从理论和实践成果两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进行了会议总结。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信息学院教授程絮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玉,部分师生以及媒体单位代表出席了论坛。

本场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分为开幕致辞、主报告发布、主旨演讲、会议总结四个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余年来的实践成效、深层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创新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布局、雄安新区建设等多维视角出发,为推动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贡献了真知灼见。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发表开幕致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调发展,经历多年规划与实施,成效显著,包括轨道网络建设、雄安新区开发和生态环境改善,标志着区域从初步建立向深入融合、提升效率的新阶段迈进。该战略强调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建设与社会政策“五个协同”,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总结经验与探索新路径,此次论坛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发布了题为《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的主报告。报告强调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当前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金融支持不够及地区间知识溢出效应不强等挑战。报告聚焦如何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克服这些问题,提出了消除体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优化金融体系等策略,并强调了北京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李国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成效、问题与建议》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交通一体化、生态治理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领域成效显著,但市场驱动的产业协同仍存在短板,如:三地产业链创新链“错配”、创新溢出率仍偏低。面向未来,他建议坚持以“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为核心路径,通过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强化“两翼”带动及共建科技园区等举措,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与示范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成教授以《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系统剖析了京津冀区域在人才、技术与资本三大创新要素方面的现状与流动特征,指出当前京津冀研发人才储备充足、资本投入强度领先全国,但存在北京单极强化、河北部分城市边缘化、区域协同网络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应持续优化创新网络结构,构建多中心、分布式创新共同体,深化制度创新以破解跨区域协同壁垒,并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梯度培育机制等手段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韧性与协同效能,为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范式”提供关键支撑。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密教授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新阶段特征,认为当前区域发展的核心议题已从初期的功能疏解转向构建高质量动力源,亟需破解“政府热、企业冷”的参与困境,并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竞争力重塑的挑战。围绕未来发展,她强调需重点推进都市圈再集聚、深化实数融合、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培育内生动力与完善区域生态,真正激活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示范效能。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边继云研究员以《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的对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指出,京津冀地区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技术成交额方面,河北超越广东,成为承接北京技术输出的首位省份。然而在转化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领域薄弱、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不深的问题。为此,她提出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创新成果转化盈利模式等策略,强调需通过补齐发展短板、创新科技金融、优化产业生态等措施,增强区域吸引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周麟副教授以《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体系构建:新进展、新变化与新思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聚焦雄安新区服务软实力的提升路径,通过对雄安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机制的深入调研,揭示了当前疏解服务已形成“实体化+网络化”双轨矩阵,并提出“全生命周期疏解服务”理念。面对未来疏解对象的多元化趋势,他建议推动服务从重点定制向普惠包容转型,通过数字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构建既有制度刚性又具情感温度的新型疏解服务生态。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劳动人事学院苏中兴教授对本场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与支持表示感谢,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做出展望。他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不仅需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更关键在于激发区域内在的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的环境吸引力、营造区域的创新创业氛围、优化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真正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他呼吁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各类职业平等尊重、创新人才“近悦远来”的社会氛围,通过夯实产业竞争力与城市吸引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具示范意义的区域样板。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成功举办

一点资讯2025-10-31 22:25

2025年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理的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38成功举办。

论坛由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致辞,经济学院教授张杰发布报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江成,南开大学区域经济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边继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麟等嘉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主旨演讲,从理论和实践成果两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进行了会议总结。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信息学院教授程絮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玉,部分师生以及媒体单位代表出席了论坛。

本场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分为开幕致辞、主报告发布、主旨演讲、会议总结四个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余年来的实践成效、深层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创新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布局、雄安新区建设等多维视角出发,为推动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贡献了真知灼见。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发表开幕致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调发展,经历多年规划与实施,成效显著,包括轨道网络建设、雄安新区开发和生态环境改善,标志着区域从初步建立向深入融合、提升效率的新阶段迈进。该战略强调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建设与社会政策“五个协同”,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总结经验与探索新路径,此次论坛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发布了题为《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的主报告。报告强调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当前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金融支持不够及地区间知识溢出效应不强等挑战。报告聚焦如何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克服这些问题,提出了消除体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优化金融体系等策略,并强调了北京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李国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成效、问题与建议》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交通一体化、生态治理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领域成效显著,但市场驱动的产业协同仍存在短板,如:三地产业链创新链“错配”、创新溢出率仍偏低。面向未来,他建议坚持以“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为核心路径,通过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强化“两翼”带动及共建科技园区等举措,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与示范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成教授以《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系统剖析了京津冀区域在人才、技术与资本三大创新要素方面的现状与流动特征,指出当前京津冀研发人才储备充足、资本投入强度领先全国,但存在北京单极强化、河北部分城市边缘化、区域协同网络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对此,他提出应持续优化创新网络结构,构建多中心、分布式创新共同体,深化制度创新以破解跨区域协同壁垒,并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梯度培育机制等手段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韧性与协同效能,为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范式”提供关键支撑。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密教授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深入剖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新阶段特征,认为当前区域发展的核心议题已从初期的功能疏解转向构建高质量动力源,亟需破解“政府热、企业冷”的参与困境,并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竞争力重塑的挑战。围绕未来发展,她强调需重点推进都市圈再集聚、深化实数融合、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培育内生动力与完善区域生态,真正激活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示范效能。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边继云研究员以《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的对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指出,京津冀地区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技术成交额方面,河北超越广东,成为承接北京技术输出的首位省份。然而在转化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领域薄弱、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不深的问题。为此,她提出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创新成果转化盈利模式等策略,强调需通过补齐发展短板、创新科技金融、优化产业生态等措施,增强区域吸引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周麟副教授以《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体系构建:新进展、新变化与新思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聚焦雄安新区服务软实力的提升路径,通过对雄安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机制的深入调研,揭示了当前疏解服务已形成“实体化+网络化”双轨矩阵,并提出“全生命周期疏解服务”理念。面对未来疏解对象的多元化趋势,他建议推动服务从重点定制向普惠包容转型,通过数字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构建既有制度刚性又具情感温度的新型疏解服务生态。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劳动人事学院苏中兴教授对本场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与支持表示感谢,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做出展望。他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不仅需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更关键在于激发区域内在的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的环境吸引力、营造区域的创新创业氛围、优化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真正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他呼吁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各类职业平等尊重、创新人才“近悦远来”的社会氛围,通过夯实产业竞争力与城市吸引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具示范意义的区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