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驰神纵中轴魂(上)

  • 来源 北青网
  • 作者 管理员
  • 日期 2022-10-24 19:48

唐张怀瓘在《书议》评王羲之书法造诣云:“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艺术感悟,只有深入肺腑,才能惊心动魂;只有意趣超拔,才能深入妙境、展示个性,营造出生机无限、一往情深之妙境。

煌煌古城,流动在城市心脏的中轴线,是中国儒释道精神高度凝练之下完美运用于城市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点画自如、天马行空、幽深灵境、登峰造极,始终让人情驰神纵、魂牵梦萦的都市灵魂。

点画自如有神机。中国古人已认识到,天有轴,地有轴,人有轴。天轴,是宇宙的中枢;地轴,是贯穿大地南北的中轴轴线;人轴,是人生命运转的任督二脉之经络通道。

中轴对称的规划布局,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建筑规划中也有体现,但赋予中轴线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国独有的。

这,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中轴线文化是与华夏文化共生、共荣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孔子曰“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曰“道法自然”。

这些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和谐与秩序是事物“立”的基础、“位”的基础、“道”的基础,也是美的追求。

城市犹如一座巍峨的建筑,星罗棋布的点、线布局,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中和谐共生,才能达到千形万象统于一城、融为一体的生动壮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城市之美,产生建筑美学的生命镜像。

中国自古向往天地合一,盼望得到天地的力量以达到和谐之美。据此,古代中国发明了一整套从环境、生理、心理对人进行调节的方法,力求使人与自然万物协调共生。

这一方法,就是堪舆、风水和地理,即堪舆风(空气)、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原理)。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以“生气”为风水的核心。晋代儒道大家、风水学鼻祖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藏风聚气,择山伴日,沾染天地之灵气就是风水宝地。

百尺是形,千尺是势,势从天上降,形在地上成,势与形,成生气。“气”顺畅活泼,就能充满生机活力,都城选址,主要就是看都邑的形与势。

北京,是形与势兼备、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在风水宝地上建设都城,更讲究建筑的势与形,点、线间的和谐共生。

开大都建设之端倪的元朝开国功勋、丞相刘秉忠,学兼三教尤精儒道,在规划设计时“立于”《周礼》的古制,创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位”势;遵循中国儒学“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道”的理念,在城内,以一条贯通城市南北、主要建筑对称坐落其上的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打造都城之形。既鲜明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显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也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中心”思想。

与此同时,包含着儒家“中庸之道”中正、稳定、和谐的理念,又点化出中华儿女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这些都是大一统思想在古代都城布局中的体现,又营造出浩大的庄严气势,成为整座城市的脊梁和灵魂,可谓“若伏若连,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弛,其来若奔……若万乘之尊也”。

天马行空塑其美。老子《道德经》云:“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乃天地之母。”万物皆空,其景其形其势皆为人类所造、所创。人类在观其微、观其妙、观其玄中,发现其规律和特性,故而从思想上把握世界。

这就是思想之天马,驰骋于宇宙天地间,把美的微观变为中观变为盛景,形成宇宙天地间的万象大美。

这种美,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体现在建筑美学中。

北京的中轴线之美,就是这种美的景象之一。如均衡、比例、对称、层次、节奏等等,均在8公里的南北线上展现。其美,既如行云流水让人情驰神纵,又似行空天马让人意游万里。

与此同时,人是万物之主、之神,宇宙天地间,最美不过人。中华祖先敬天畏地、敬畏自然,认为人是宇宙和大自然的缩影。

故将人体的各个部位与宇宙相对应,将人身的“黄金分割”视为上天所赐,并视为一种审美法则,推广到艺术创作中。如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其实也是根据黄金分割而来。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版权提示】产业经济在线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排行榜
  • 推荐
  • 热门

Copyright © 2002-2017 CHJZX. 产业经济在线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04号-1

情驰神纵中轴魂(上)

北青网2022-10-24 19:48

唐张怀瓘在《书议》评王羲之书法造诣云:“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艺术感悟,只有深入肺腑,才能惊心动魂;只有意趣超拔,才能深入妙境、展示个性,营造出生机无限、一往情深之妙境。

煌煌古城,流动在城市心脏的中轴线,是中国儒释道精神高度凝练之下完美运用于城市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点画自如、天马行空、幽深灵境、登峰造极,始终让人情驰神纵、魂牵梦萦的都市灵魂。

点画自如有神机。中国古人已认识到,天有轴,地有轴,人有轴。天轴,是宇宙的中枢;地轴,是贯穿大地南北的中轴轴线;人轴,是人生命运转的任督二脉之经络通道。

中轴对称的规划布局,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建筑规划中也有体现,但赋予中轴线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国独有的。

这,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中轴线文化是与华夏文化共生、共荣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孔子曰“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曰“道法自然”。

这些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和谐与秩序是事物“立”的基础、“位”的基础、“道”的基础,也是美的追求。

城市犹如一座巍峨的建筑,星罗棋布的点、线布局,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中和谐共生,才能达到千形万象统于一城、融为一体的生动壮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城市之美,产生建筑美学的生命镜像。

中国自古向往天地合一,盼望得到天地的力量以达到和谐之美。据此,古代中国发明了一整套从环境、生理、心理对人进行调节的方法,力求使人与自然万物协调共生。

这一方法,就是堪舆、风水和地理,即堪舆风(空气)、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原理)。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以“生气”为风水的核心。晋代儒道大家、风水学鼻祖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藏风聚气,择山伴日,沾染天地之灵气就是风水宝地。

百尺是形,千尺是势,势从天上降,形在地上成,势与形,成生气。“气”顺畅活泼,就能充满生机活力,都城选址,主要就是看都邑的形与势。

北京,是形与势兼备、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在风水宝地上建设都城,更讲究建筑的势与形,点、线间的和谐共生。

开大都建设之端倪的元朝开国功勋、丞相刘秉忠,学兼三教尤精儒道,在规划设计时“立于”《周礼》的古制,创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位”势;遵循中国儒学“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道”的理念,在城内,以一条贯通城市南北、主要建筑对称坐落其上的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打造都城之形。既鲜明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显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也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中心”思想。

与此同时,包含着儒家“中庸之道”中正、稳定、和谐的理念,又点化出中华儿女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这些都是大一统思想在古代都城布局中的体现,又营造出浩大的庄严气势,成为整座城市的脊梁和灵魂,可谓“若伏若连,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弛,其来若奔……若万乘之尊也”。

天马行空塑其美。老子《道德经》云:“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乃天地之母。”万物皆空,其景其形其势皆为人类所造、所创。人类在观其微、观其妙、观其玄中,发现其规律和特性,故而从思想上把握世界。

这就是思想之天马,驰骋于宇宙天地间,把美的微观变为中观变为盛景,形成宇宙天地间的万象大美。

这种美,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体现在建筑美学中。

北京的中轴线之美,就是这种美的景象之一。如均衡、比例、对称、层次、节奏等等,均在8公里的南北线上展现。其美,既如行云流水让人情驰神纵,又似行空天马让人意游万里。

与此同时,人是万物之主、之神,宇宙天地间,最美不过人。中华祖先敬天畏地、敬畏自然,认为人是宇宙和大自然的缩影。

故将人体的各个部位与宇宙相对应,将人身的“黄金分割”视为上天所赐,并视为一种审美法则,推广到艺术创作中。如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其实也是根据黄金分割而来。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